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2节 (第2/2页)
。 “是块令人心旷神怡的好地方,张大人与梁大人真是大手笔。”李谕感慨道。 梁鼎芬笑道:“这才哪到哪,今后的学堂建设我们也会出人出力,保证帝师大人的学堂尽快开校。” 李谕笑道:“大人做得有点太多了吧。” 梁鼎芬说:“款项都是从经费中拨出,正好今年还有结余,不用白不用。只不过我们只懂得土木建设之法,却不懂得西学之道,学堂真正的灵魂还需要帝师将来带进来。” 李谕抱拳道:“定然不会辜负张大人与梁大人所托。” 梁鼎芬说:“我们对帝师可是有着万分信心。” 李谕说:“大家都是帝……啊,都是有心教育之人,彼此彼此。” 李谕差点说漏嘴,此后梁鼎芬当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梁鼎芬也算晚清政坛上的另类,此前只是个七品小官时就弹劾过李鸿章,差点革职。 过不了几年还会继续弹劾奕劻、袁世凯…… 反正最终还是被罢了官。 看过建设用地后,梁鼎芬带着李谕二人去府上赴宴。 而就在他们吃着正欢时,身在长沙的黄兴则找到了熊希龄。 熊希龄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人物,但此时却没有了官身,在湖南办教育。 此前他是维新运动的鼎力支持者,还与谭嗣同一起办过时务学堂。 光绪曾亲自电召熊希龄入京觐见,只不过途中饮食不慎,突发痢疾,只好返回衡阳养病,最终没有进京。 随后戊戌变法失败,在京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六君子同时罹难,熊希龄因病反而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但也受到了“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 所以现在他只能在湖南几地区搞教育一事。 如今的湖南发展其实在全国看,都是比较迅猛的。 毕竟近代史上首先发展起来的就是湘军,曾国藩把各地财富带到湖南,教育也极为重视,如此巨大红利之下,让湖南大半个世纪人才济济。 并且不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是一大群接一大群地涌现。 湘系崛起,同时铁路从湖南经过,让曾经的南北转运枢纽的江西地位一落千丈。 当然粤汉铁路也只能走湖南。 因为江西南部山峦叠嶂,此时的技术根本解决不了工程难题。 而湖南虽然西边有不少山,但由于几条大江的作用,导致南北平原贯通,修铁路非常合适。 此前同样极力赞成粤汉铁路走湖南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甚至本身是个江西人。 ——竟然从清末开始就开始了“环江西”的格局。 江西历史上其实长期坐大,原因一是水运,二是瓷器,三是朝中有人,四是民富。 但英国佬自己学会了烧瓷,断了部分财源;曾剃头劫掠江西,家底空了;刚好朝中的江西人说不上话;铁路又往湖南走。 四条全没了…… 黄兴来到熊希龄府上,对他说:“名震天下的李谕院士已经抵达武昌,正是为教育一事而来,阁下何不将他请过来一叙。” 如今这交通条件,熊希龄明白不可能让李谕动不动就往湖南跑,立刻答应下来:“我会告知巡抚大人,他对教育一事很上心。” 黄兴说:“事不宜迟,只有巡抚衙门里有电报,能够迅速与武昌取得联络。” 熊希龄反正现在没有别的事,唯一能搞的就是教育,当即为此找到了湖南巡抚赵尔巽,把李谕的情况告知了他。 赵尔巽对新政确实上心,如今地方新政里最关键的就是兴办新式学堂。 赵尔巽听到“李谕”的名字迅速下了决断:“长沙也要大力兴办西学教育,不能落于人后!一定要请他过来。” 熊希龄说:“属下这就拟好电文。” 熊希龄刚要提笔,却被一人阻挡。 “大人还望三思!” 说话的是王先谦,知道他名字的人应当不多,不过他的职位相当有名气:岳麓书院山长。 即岳麓书院的院长。 而且正好是最后一任山长。 作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在晚清就出过曾国藩、左宗棠两大牛人,地位仍旧超然。 咱们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习惯,所以岳麓书院山长的社会地位一直很高。 赵尔巽问道:“王山长,不知道何处需要三思?” 王先谦说:“巡抚大人初来湖南主事,却忘了本地曾经出过的革命劣事吗?” 当初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刚刚失败,王先谦就与门生叶德辉向时任湖南巡抚俞廉三告密,导致湖南维新人士百余人被杀,一度被湖南人骂作“劣绅二麻”。 王先谦是典型的保守派人士,非常抵触所谓的“西学”以及“维新”。 熊希龄当初就是因为维新一事被牵连,对王先谦的告密一直怀恨在心,愤愤道:“山长又忘了英国人法国人的坚船利炮了吗?不知是谁健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