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4节 (第1/2页)
赵尔巽轻松道:“多亏帝师妙计。” 李谕连忙摆摆手:“不过顺水推舟。” 这位赵尔巽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现在如此推崇西学,其实是因为他认为西学对大清有用,并不是因为接纳维新或者革命党人。 后来他总督东北,还和张作霖一起屠杀革命党人哪。 另外此人在民国时期还做了件大事:组织编纂了《清史稿》。 只不过在接纳袁世凯编纂清史的邀约时自称:“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 并自诩为三国时的关羽“降汉不降曹”。 可是他的做法仍旧遭到了许多清朝遗老的谴责。 熊希龄再次提到了李谕办学的意愿,赵尔巽迅速应允:“上一任督抚即着手兴建中小学堂,如果帝师有需要,直接辟出一所给您便是。” 如此一来倒是简单了。 湖南确实一直对教育很上心,此时不缺中小学堂。 赵尔巽对熊希龄说:“熊大人,这些事归你管,届时选一所体量大的。” 李谕没想到事情推进地如此简单。 如此一来,在国内中小学堂的布局基本完成,就等落成了。 离开巡抚部院,熊希龄带领李谕来到自己的府中住了一天。 翌日,黄兴就找上了门。 “帝师,这么快就见面了!”黄兴道,“今天适逢本人三十岁生日,不知可否请先生到本人住处一叙?” 对方盛情相邀,李谕想也没想就回道:“这么巧?荣幸之至!” 黄兴说:“太好了!帝师,请!” 两人快到黄兴住处时,李谕猛然回想起来,黄兴好像就是以自己生日为借口组织策划成立的华兴会。 到了门口,黄兴和一人对了暗号,才进了院门。 再加上一个熟悉的人影出现,李谕更能确定,因为面前赫然是年轻的宋教仁。 宋教仁对黄兴说:“冈本兄,这位就是帝师?” 李谕愕然:“冈……冈本?” 黄兴给李谕解释道:“进了这个院门,就不可以用真名字,冈本便是我在院中的名号。” “我晓得了。”李谕点点头,只不过冈本这名字也太搞了。 黄兴又对李谕说:“眼前的年轻学生叫做宋教仁,在此院中大家还是称其为渔父。” 李谕说:“我记住了。” 黄兴接着对李谕说:“帝师最好也有个隐名。” “有这个必要?”李谕可没想加入华兴会,再说它存在的时间也的确太短。 黄兴说:“我们如今正有秘事相商,上次船上之时,我观察帝师剪了发,同时有新锐思想,大家钦慕您这样的人,所以请来指导一二。” 李谕问道:“我能指导什么?” 黄兴说:“如今国体动荡,受人欺辱,强国之道一来需要政法改革,二来离不开技术进步。但我们这些人,没几个懂得科学之策,必须有通晓之人指点迷津。” 李谕说:“指点迷津倒是可以……” 黄兴立刻说:“既如此,帝师更应该取个号,将来好避人口实。” 黄兴心里大体猜到李谕不一定想要加入他们的团体,这么做也是为他好。 李谕想了想:“就叫于礼吧。” “于礼,李谕……”宋教仁琢磨了一会儿李谕的话,拍手说,“好名字!如今岂不就是个混乱无章、颠倒是非的世界!” 李谕笑道:“随口一说。” 几人走进屋中,李谕再次看到了陈天华,另外还有章士钊等人。 ——没跑了,都是华兴会最初的成员。 章士钊在上海时见过李谕:“帝师好!” 李谕和他们一一问了好。 陈天华高兴道:“如果帝师也成了华兴公司的人股,何愁大事不成!” 革命团体嘛,肯定是秘密行事,所以华兴会对外声称“华兴公司”。 然后以“兴办矿业”为名,入会者称为人股,“股票”即会员证。 口号则是“同心扑满、当面算清”,隐含“扑灭满清”之意。 李谕说:“我并非加入,但有需要,为各位提供一些帮助就是。” 黄兴说:“在下尊重帝师的决定,但您的帮助肯定对我们大有裨益。” 李谕表明立场说:“黄……哦,冈本兄刚才说的也是我的观点,兴国之道,一为政法,二为科技,我坚守科技之道,正是我本人强项。” 冈本这个名字真是有点难以叫出口。 宋教仁说:“我也认为帝师说的有道理,守江山比打江山还要困难,所以建设比革命艰难。而科技正是建设的重中之重,将来离不开帝师。我想明白了,事成之后,才是帝师大显神威之时。” 宋教仁的脑袋瓜果然灵活,难怪后来年纪轻轻就被中山先生委以重任,而且是几乎取代自己的重任。 甚至民国最大狂人章太炎对宋教仁也评价极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