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3节 (第2/2页)
谕摊摊手:“并没有开饭,和你研制味精一样,是在搞食品的研发。到时候料包里加上味精,想想就是绝绝子。” 实话说就算李谕目前并不缺钱了,但晚清民国时期的伙食也和自己当年在大学食堂里吃得差远了。 甚至已经开始怀念泡面火腿肠。 目前的状况,至少许多年内,提纯味精需要依靠水解法,无法使用发酵法,因为找到菌株更费时间。 水解法虽然造价高一些,不过起码路子简单,以后再慢慢改进呗。 虞和钦关注点却不一样:“绝绝子是什么食物?” “额……是一个形容词,就是非常好的意思。”李谕解释了一下。 虞和钦凝思想了一会儿:“绝绝子,出自哪里,我怎么没有在其他的书籍中见过?” 李谕没法和他细说,连忙岔开话题:“对了,等你研究完味精,我还有事要托你继续研发。” 虞和钦说:“只要是化学方面的,您就只管交给我。” “当然是化学领域,我想要研制一种柔软坚韧并且容易携带的袋子。”李谕说。 “袋子?”虞和钦问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 “我说的是一种化工产物,乙烯可以在一定条件,比如高压或者催化剂作用下,合成高分子结构,变成聚乙烯。”李谕简单说了一下。 虞和钦瞪大了双眼:“还能这样!帝师您的构想也太天才了,简直是化学的神!” 李谕笑道:“现在还是构想,主要是目前研制条件尚不符合。但我想让你记下这件事,以后留学时,多学一些相关的内容,肯定可以用上。” 虞和钦真是太佩服李谕了:“帝师就是帝师!原来您不仅精通数学、物理、天文,连化学都有如此深的造诣。” 这种事可不经夸,毕竟都是当年化学课上学来的,而且到他穿越时,塑料袋都被禁用了。 不过在早年塑料袋还是有价值的,而且即便有污染,也必然要经历这个过程。 ——历史一次次证明,人类不吃点大亏,再怎么硬说也没用。 关键塑料的研制过程蛮有意义,将来必然能够催生出很多化工企业。 包括玻璃之类的相关产业布局,算是李谕提前谋划出的一步棋。 对于数理及天文外的领域,李谕的确只能起到总体规划的角色。 如果套用后世,有点像一些互联网企业:一些大神级人物只研究关键的算法和核心业务,至于具体写代码的人,都是有专门的码农,或者干脆直接外包。 比如谷歌、台积电之类公司的科学家,他们实际上很清闲的,甚至也亲口承认“根本忙不起来”。 因为他们根本不敢随意提变更,只要一个小小改动,下面的外包公司或者码农们就要修改无数内容,然后测试很多遍。 而一旦提出这个变更,科学家也要休息很久没事做。 所以他们大部分时间就是喝喝咖啡然后多看邮件,并且开会和别人讨论,一定要保证不出错。 貌似也可以解释为啥欧洲人看起来不太忙福利又高。 李谕实际上不懂具体的塑料研制、方便面制造、味精提纯。 但他却可以凭借穿越者超前上百年的理念保证大方向绝对不会错,对于企业研发方面来说,已经是最重要的了,不然研发经费都要打水漂,还白白浪费时间,给竞争对手机会。 第二百八十八章 润 李谕只要是回京,还是要报备后再奉旨去给光绪上几节课。 光绪如今的心绪很难琢磨,有时候昂扬,有时候又很抑郁。 当然已经不可能是所谓的帝王心术,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折磨导致。 李谕每次拿来的讲义都是用钢笔写出来,导致光绪也开始练起了硬笔书法。 李谕到达瀛台时,裕德龄刚好给他上完了英文课,光绪正在用一支美国产的威迪文牌墨水笔练字。 想要写英文,只能用钢笔。 威迪文钢笔也是目前的大品牌,甚至不少国际条约都是用此笔签下。就比如日俄战争结束后的《朴茨茅次条约》以及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 只不过光绪目前写得还不太好看,也没有机会用此笔签什么重要文件。 裕德龄走出大殿,撞见了李谕。 李谕问道:“皇上今天的心情怎么样?” ——毕竟不是普通学生,得提前了解一下光绪的心情,也好临时调整讲课模式。 裕德龄道:“说不上来,但我今天给皇上看一些英法当年复兴时期思想家的文章时,不知道是不是触动到了他,突然对我说,‘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做主,不能如我的志’,这样的话我哪敢接。” 裕德龄眼睛一斜,看向旁边垂手站立的崔公公。 慈禧真是有够毒辣,崔公公曾经亲手将珍妃投入井中,光绪对他恨之入骨。 如今又让他专门监视光绪,料定了崔公公肯定卖力做事。 宫廷之中,李谕知道光绪的那句话确实有点敏感,只能沉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