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6节 (第2/3页)
真的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哪怕到了一百年后,也没有真心绝对准确的智力测验。 影响智力因素实在太多,智力涉及的各方面也有复杂。 大部分的智力测试其实是偏向于逻辑能力及数理能力,虽然它们的确很看重智力,不过总归是片面的,对于文科、艺术方面的能力测试几乎空白。 总不能一概而论,说一个音乐天才或绘画高手就是弱智吧? 连专业智力测验都无法做到全面,更别提网上那些山寨测试。 记得初中时,李谕自己也做过网页上的那种测试,等待结果的过程还是很惊心动魄的,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 要不为啥“蠢货”是一句骂人的话哪。 当李谕看到手机上显示146时,高兴坏了,到处炫耀自己是个天才。 然后其他同学也好奇测试,结果好多都是140+…… 简直捅了天才窝! 只能权当一乐。 到了李谕穿越前时,iq这个概念正在被逐渐淡化的原因。 这可以看作教育学本身的巨大进步,不把所谓智力看做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 更何况根本无法准确获得所有学生的智力结果。 退一步讲,就算是真能得到,又能怎样?放弃那些智力测验相对较低的学生?专门培养智力高的? 这不就又走进了绝对论的陷阱。 当然了,这是后话,教育学发展到那个地步还需要很多年,尤其是社会本身的发展程度至关重要。 而在早些时候,智力测验虽然有很多负面影响,仍旧有那么一些意义。 只不过一定要注意它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怎么用。 第三百六十二章 杜威 卡特尔说要找的心理学讲师叫做桑代克,是他曾经的一名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同样算是清末民国时期对中国留学生比较友好的一所大学。 桑代克尚且十分年轻,只有30岁,当他看到卡特尔带着李谕来到后,立刻请他们来到自己的办公室。 桑代克的办公室比较小,大概就是一个宿舍大小。如果是教授,办公室可能有间教室那么大。毕竟这个年代教授更是稀缺品,一所大学都没多少。 桑代克听完两人的想法,思忖道:“智力测验的确是一项与教育息息相关的事情,不过所有涉及人脑的理论都是最难以捉摸的。” 卡特尔说:“所以我才想要与你们一同研究此事,集思广益,越多优秀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参与其中越好。” 桑代克说:“既如此,老师,巧合的是,正好有一位出色的心理学家与教育家刚刚来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我想他要比我水平高得多。” 卡特尔问道:“哪一位?” 桑代克道:“约翰·杜威。” 李谕听到这个名字眼前一亮,真的是个非常好的人选。 约翰·杜威不仅在美国国内名气很大,在中国也堪称民国时期教育界的“精神导师”,有不少教育家出自他的门下,或者从他那里受益良多,比如胡适、冯友兰、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等。 整个民国时期,国内的这些教育家对杜威十分推崇。 杜威在中国待过几年,他在见证了“五四运动”后,对中国的态度大大改观,也是促使他留在中国多年的原因。 杜威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员,并且曾经担任过多年会长,卡特尔自然知道杜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