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41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0节 (第2/3页)

繁荣的魔都上海,在德国制造的青岛下水道面前,全都无颜以对。

    乃至100年后,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时,国人遍寻零件不见。最后,是一封来自德国的电子邮件,给中国人说明了放备件的小仓库。

    当中方技术人员打开后,小仓库里的零件竟然历经百年后仍如新!

    一时间,舆论哗然,这简直是传说中德国严谨精神的至高展示!

    中德下水道的对决,已然上升到了民族精神的比较。

    于是乎,德国下水道,不仅冲走了中国自尊心,还冲掉了国人的智商!

    是的,冲掉了无数国人的智商!

    为什么?

    因为这段历史故事,全是公知们编造的!

    一切不过是埋汰中国、捧高西方的谎言。

    德国人未雨绸缪,设置“存放备件的小仓库”情节,纯属历史谣言。

    而公知们感慨的“中国技术落后100年,工业精神落后300年。”更是别有用心者的欲加之罪。

    诚然,为了与英法竞争,德国下血本,力图把青岛打造成“模范殖民地”。

    毕竟德国起步晚,又想要冲击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地位,所以全球拼命找剩下的殖民地。

    青岛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好地方,背靠华北平原腹地,如果有铁路连通,根本不弱于广州。

    于是一批德国顶尖的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师被派到青岛,带领中国工人,在青岛城区兴建房屋建筑和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其中自然包括下水道工程。

    放在今天看,这一工程确实有那么一些可圈可点——建成的管道总长80公里,宽阔处甚至可以跑汽车。

    不过,擅长历史杜撰的“公知”,只呈现了“历史井盖”上面,却刻意地不把“井盖”翻开。

    如果任何一个人给你说,殖民者是为了让殖民地更加繁荣昌盛,那他不是傻,必然是坏!

    德国在青岛的下水道工程,压根儿就不是为中国人准备。

    殖民时期的青岛被分为西人区和华人区,德国人住在西人区,中国人则住在大鲍岛等华人区。

    下水道这种现代化设施只分布在西人区,华人区根本无从享受。

    德国海军建筑顾问博克曼甚至说:“下水道工程避免中国居民用过的脏水流经欧洲人居住的地方,这些脏水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下水道确实是城市的市政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堪称城市肾脏。

    但后世的现代化青岛可是近千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已经过数轮扩建,德国下水道遗留的管道,只剩下2.6公里,不会有公知不懂排污工程还敢说这点管道可以胜任庞大的青岛市的排水任务吧?

    青岛之所以不易积水,根本原因特殊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

    积水可以迅速排入大海,很难形成内涝。功劳簿上,可以写地形,可以写大海,但却写不到德国。

    更何况现在的青岛下水道,是made in a。

    蔡元培的眼界属于民国时期比较开阔的,他后来留学德国,对德国有很深的感悟。

    蔡元培说:“我知道疏才兄弟是普鲁士科学院的一名院士,而欧洲在文化等各个方面仍然执世界之牛耳,甚至于你所说到的美国,在德国人眼中也不过是蛮夷之地。”

    蔡元培说的其实是现实情况,起码一直到一战结束之前,欧洲仍然没有十分看得起美国。

    即便那时候美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全都超过了欧洲,但欧洲人骨子里的那种骄傲无法改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