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43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37节 (第3/3页)

终将使我们更加强大。”

    “这句话说得好,我回头就会记下来!”吴趼人说。

    张元济笑道:“你如果与疏才兄弟呆久了,就发现他是个真真正正的奇人,虽然文采与书法一塌糊涂,但时不时的还能给你整几句醍醐灌顶般的警句。”

    “我已经见识到了,”吴趼人也乐道,“更加坚定我想要参与帝师办报的想法。”

    吴趼人此前办过不少报纸,虽然大都不成功,但各种流程轻车熟路,麻烦的事都能亲自cao办。

    几天后,李谕就让秋瑾直接提写发刊词。

    秋瑾写的文字挺有英气:“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

    而李谕也专门电告天津的吕碧城,让她写了篇文章发过来,一同刊登在第一期《中国女报》上。

    李谕还让史量才在《申报》、吕碧城在《大公报》做了宣传,总之搞得红红火火,一定要让秋瑾觉得忙忙碌碌,有事可做。

    辛苦没有白费,秋瑾在报社每日筹划文章以及宣发事宜,很多英姿飒爽的文字喷薄而出。

    《中国女报》也按照她的理念: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的方向发展。

    第四百四十二章 少年英才

    德国人做事挺快,拿到地契后,就准备开始筹划设计厂房建设的事情。

    李谕后续则要多找点自己的人。

    好在不用他自己出门,就会有人联系,因为药材是个大生意,不仅销量大,利润还高。

    有人带着几张日本“仁丹”的广告来豫园找到李谕。

    来人叫做黄楚九,是上海早期的一位大亨,鼎鼎大名的“上海大世界”就是由他创办。

    而黄楚九的发家靠的却是医药行业。

    “帝师,有礼了!”黄楚九客气道。

    李谕请他进了豫园:“里面说。”

    简短寒暄后,黄楚九把“仁丹”的广告放在桌上:“帝师一定见过这份广告,如今日本仁丹倾销之势头迅猛,广告铺天盖地,搞得所有人都觉得似乎家中如果没有几瓶‘仁丹’,就不能应急。”

    黄楚九拿出了几瓶“仁丹”,继续说:“日本人还打起了价格战,这么一大瓶400粒的仁丹,价格九毛钱;小包装的仁丹则只要一毛钱。”

    现在的九毛钱差不多能换算900多文,不是特别小的数目。

    不过靠着宣发优势,有“专治伤暑中寒、水土不服、腹痛吐泻、卒中昏倒、头痛目眩、酒醉船晕”这么多所谓功效,“只卖”九毛钱,已经堪称白菜价。

    这时候的普通老百姓可没有特别好的手段去鉴别真伪,更没有市场监管、物价部门、质检部门,报纸上说什么几乎就是什么。

    更何况日本人还到处宣扬仁丹是“东瀛第一,备急圣药”,更让老百姓深信不疑。

    因此清末的普通百姓在艰苦的生活之下,还会拿出钱来买仁丹。

    历史上这款药在中国的销售极好,仅1910年,就为森下博贡献了45万日元的销售额,折合十多万两白银。

    到了1916年,甚至超过了日本本土的销量。

    再过几年,按照当时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的说法,仁丹在中国的销售量几乎等同于其它所有外国药品在中国销售量的总和。

    但你要真说它是灵丹妙药,那纯属瞎扯。

    美国后来专门把日本仁丹送去药学会分析,表明仁丹“并不含有什么有效成分”,因为“它缺少有效的生物碱”,成分大都是糖。

    就是说森下博搞的完全是假冒伪劣产品,根本没有仿制明白。

    一句话总结,能卖这么好,全靠营销。

    黄楚九说:“希望帝师能够以科学手段解释日本人之意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