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13节 (第1/2页)
李谕想了想说:“青丝归处。” 陆润庠脱口而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的《将进酒》;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还是李白的诗。” 李谕还好背过李白的首诗,附和道:“不愧是陆大人,瞬间就猜到了。” 陆润庠说:“我也喜欢李太白,拿笔吧。” 李谕笑道:“我这有从俄国带回的伏特加,李白写诗要喝酒,陆大人题字要不要尝尝?” “洋人喝的酒?”陆润庠说,“给我尝尝。” 李谕倒了一杯,陆润庠喝了一口,啧了一声:“酒体太烈,是民夫之酒。” 清末民初基本没有喝白酒的习惯,陆润庠这么说很正常。 陆润庠不再喝剩下的,一气呵成写了“青丝归处”四个大字。 作为晚清一名大书法家,陆润庠的字很不错,尤其擅长写匾额上的大字。 李谕当天就找师傅照着做了个大匾额挂到理发店。 知道有状元题的字后,理发店的生意明显好了起来。 就是此后陆润庠知道自己题的字竟然做了理发店的招牌,估计不会好受。 几天后,理发店来了个大主顾——袁世凯。 袁世凯派头大,亲兵直接围住店门口,让他一人进入。 他们也早就提前告诉了李谕。 “袁大人,您到这里是?”李谕问道。 袁世凯说:“到理发店,当然是理发。” 李谕问:“都剪掉?” 袁世凯说:“剪短一些,不要都剃掉,稍微留点。” 看来袁世凯还没有完全下决心。 赵谦的哥哥赵让知道眼前是当今第一权臣,手有点哆嗦。 李谕给他吃了颗定心丸:“剪吧,以后店里的生意会更好。” 由于并非全部剪掉,所以只是一剪刀的事儿,非常快。 袁世凯看着自己这大半根辫子,自顾自说:“一刀两断,却斩不断烦恼丝。” 李谕说:“袁大人是军人,新军剪发算不上什么。” 袁世凯眼神中飘忽不定,突然问道:“疏才,我听说你还是法国科学院的院士,你说,法国那个什么路易十六,是不是本来有机会不上断头台的,还有什么别的出路吗?” 李谕心中一惊,缓缓说:“这事得问问南边怎么说。” “能商量?”袁世凯问。 “能!”李谕点了点头,然后拿出那本法国大革命的书籍,“袁大人,这本书您可以好好看看。” “很好!”袁世凯高兴地接过,“我要仔细研读研读。” 书是英文的,但袁世凯府上不缺翻译。 袁世凯走后,赵让腿一软坐到椅子上:“俺竟然给袁大人剪了头!和做梦一样。” 李谕说:“等新闻报出来,你可就有的忙了。” 第二天的报纸果然报道了袁世凯剪发一事,顿时成了热点,许多报纸相继转载,甚至有些报纸绘了袁项城剪发图。 赵谦高兴地把报纸拿给李谕看,除了袁世凯剪头的事情,李谕又看到了另一条新闻:“为救济国难,朝廷度支部现发行‘爱国公债’,大家应踊跃参与!可到度支部金银库、大清银行、京师商务总会购买!朝廷信誉担保,不仅归还本钱,还有逐年利息!” 李谕笑道:“还有个屁的信誉。” 李谕想得没错,根本就没人愿意出钱大清这个所谓的国债。 最讽刺的事,连满人都不买。 紫禁城太极殿中,袁世凯为此事专门找到隆裕太后,奏报道:“太后,论政体本应君主立宪,今既不能办到,革党不肯承认,即应与之决战。但战须有饷,现在库中只有二十余万两,不敷应用,外国又不肯借款,是以决战亦无把握。” 如今这么多省独立,大清的江山岌岌可危,隆裕太后急道:“袁世凯,你是总理大臣,你快想想办法!” 袁世凯说:“太后,现在库款如洗,军需急迫,非施行强迫办法,不能图功。” 隆裕太后说:“什么强迫办法都行,只要是别让我们孤儿寡母受了欺负。” 袁世凯说:“现在各国公使以及银行都不肯借款,我们只能自己想法子,爱国公债是要推行的,但得上头做个表率,才好让民间筹钱。毕竟要是没钱,仗肯定打不了。” 袁世凯最后一句话太诛心,隆裕太后眼泪都下来了,拿着手绢边擦边说:“你快说吧,该怎么办?” 袁世凯说:“臣以为,无论皇族满汉世臣,均应一律指名勒捐,以济国需。” “好!我带头,先从内帑拿出六万两,”隆裕太后接着看向一众大臣,“你们哪?” 殿内直接冷了场,一众爱新觉罗皇族竟没有一个吱声的。 袁世凯心中冷冷笑了一下。 顿了有十几秒钟后,隆裕一拍桌子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