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95节 (第2/3页)
介绍:“他就是那位星战的作者,大科学家李谕。” 塞纳特肃然起敬,连忙欢迎进来:“李,请里面坐!您怎么会来好莱坞这种小地方?” 李谕顺口说:“我想买点电影拷贝带去中国播放。” “带去中国?”塞纳特讶道,实在没想到自己的电影连美国市场都没完全打开,竟然已经能走向海外。 李谕笑道:“电影不都是默片吗,又没什么语言障碍。” 塞纳特问道:“您想买多少份拷贝?” 李谕好整以暇道:“最近上映的几部影片我各买10份拷贝,此后的影片还会继续购买。” 塞纳特顿时精神抖擞,激动道:“李,您真是大手笔!” 目前好莱坞这些电影制片厂赚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售卖电影拷贝。 启斯东电影公司每部影片平均发行20个拷贝,如果发行到30个拷贝就相当了不起了。 李谕买这么多绝对是大客户中的大客户。 此时的胶片挺贵,每份拷贝的价格都不低,具体要看电影时长以及明星效果。 ——早在电影刚刚诞生的二十世纪初,已经有了电影明星的概念。 如果电影制片厂可以培养出一名电影明星,其拍摄的影片甚至可以卖出上百份电影拷贝,而且能卖上高价。 造星对电影公司来说同样有着不小的商业考量。 李谕又说:“我对这位叫做卓别林的新演员的影片很喜欢,他后续拍的影片我会购买拷贝。” 塞纳特讨好道:“您真是太有眼光了!他是我们公司最好的喜剧演员。” 李谕随口问道:“可不可以看一看贵公司的摄影棚拍摄情况?” 塞纳特立马说:“没问题!” 必须尽可能满足大客户要求。 第五百八十章 经典问世 二十世纪初的好莱坞电影公司太多了,就像有无数汽车公司一样。 后来的几大好莱坞电影公司要么没成立,要么和其他小电影公司还没有太大区别,比如成立时间较早的米高梅、环球影片公司之类。 ——可以当作电影的野蛮生长或者大浪淘沙时期。 李谕对电影行业只能说没见过猪跑,但吃过猪rou(现在人没几个见过猪跑了吧,感觉以后这句话真的应该倒过来说了。) 他跟着塞纳特来到摄影棚,饶有兴趣地看着: 制片厂里有3个并列的外景摄影场,3个剧组分别在自己的场地上各拍各的。 拍摄的过程中环境很嘈杂,毕竟是默片,无需录音,演员不用对着镜头说:“12345678,12345,123”之类的东西。 由于片长很短,场景有限,很多电影可能一天就能拍完所有镜头。 拍完了导演再把片子打乱顺序,运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此时的蒙太奇肯定也没有后来那么多花样,方式和大家伙用手机拍个视频,然后导入最基础的剪辑软件随手剪辑一下差不太多。 但导演可以通过剪辑,使影片产生滑稽效果。 塞纳特指着前面的一个年轻小伙说:“他就是卓别林,正在和玛蓓尔导演聊新影片的事情。” 李谕看过去,是个女导演。 年轻的卓别林则看起来挺帅气,与以前在电影中看到的形象不太一样。 卓别林正与女导演争论:“如果按照您说的,那么电影和剧团演戏完全不一样。剧团的戏剧往往是一气呵成,而电影更像七拼八凑。” 女导演说:“电影和演戏当然不一样。而且我们根本不需要剧本,想到什么好笑的故事,就让故事自然发展下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