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42节 (第2/3页)
?”李谕问。 陶行知说:“是的,院士先生,我刚在上海待了不足一旬,适之就拉我一同北上。” “出国多年,回来感觉如何?”李谕又问。 陶行知说:“我比适之晚回国几个月,坐的船刚到日本横滨时,就突然听到张勋复辟的消息,所幸没几天被压了下去。然后又到上海,考察了上海周边,满目尽是目不识丁之人,便有了做教育而非仕途之心。” “何止周边,就算上海,你看那死寂沉沉的文化界,能强多少?”胡适说,“中国就是不曾以科学精神经世,才产生了种种不如人之处。北大给我发来聘书,让我当个教书匠,我想改变时局,今后不再是一帮少年人跟着老师傅往故纸堆里乱钻,这是最可悲的现状!” 在美国留学时,虽然只学了半年工科就改学文科,但胡适一向崇拜科学,只是自己并非搞科学那块料。他不止一次说过,学自然科学是“活路”,钻故纸堆是“死路”。 而现在北大的不少老学究,仍然在坚持不懈地钻故纸堆,这也是蔡元培极力引进新人想改变的。 陶行知笑道:“我记得在哥大时,适之说过要二十年不谈政治,看来要在文化上发力。” 胡适说:“政治革新之基础,是文化的革新,不然都是空中楼阁。” 李谕说:“你的信心听起来很足嘛。” 胡适拿出一本随身日记,指着最近的一行字说:“这是我在北上时想到的。” 日记上写的是英文:“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李谕认识这行字,翻译成中文是“如今我们回来,你们请看分晓”(胡适后来改译为“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要换个样子了!”),但李谕不知出处。 陶行知却知道:“荷马史诗?” “对,出自《伊利亚特》第 十八 章,它诠释了我的使命,”胡适说,“我在上海时,没有看到任何新气象,专门去了一场上海大舞台,也仍旧是老演员。这个大舞台就像中国的缩影,招牌是新的,房子是新的,座位和布景都是新的,但唱的还是老戏,做戏的还是那几张老脸。” 陶行知说:“祝适之兄在北大做个新面孔,一扫文坛浊气。” 胡适底气十足地说:“我一定要让那些‘桐城妖孽,文选谬种’认识到文学革命之力量。” “桐城妖孽,文选谬种”是白话文运动中贬抑文言文的说法,由钱玄同首次使用。 白话文运动中,钱玄同一直很激进。其实他古文写得非常好,不输桐城派,却坚定支持了白话文。 陈仲甫、胡适、钱玄同在《新青年》中,将矛头直接对准旧文学,把桐城派的归有光等人称作“十八妖魔”,强力批判桐城和文选两派。 “目桐城为谬种,选学为妖孽”成了人们的共识。这两句口号由于指明了文学革命的对象,深受欢迎,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李谕笑道:“文坛真是如同斗兽场,太精彩了!我这边就没如此激烈的画面,最多孔教支持者发几句不着边际的批评科学的话,我已懒得回复。” 陶行知叹道:“这帮孔教分子,完全是在败坏孔老夫子的名声。” “一并击破就是!”胡适说,“我早就料到会有不明是非之徒,和他们斗争,必须坚决。” 胡适决心真的不小,专门写过一首《沁园春·誓诗》:“文学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 胡适想拉上陶行知一起:“行知,你也来北大吧。在哥大时,杜威教授对你的评价甚至超过我。” “不能所有人都扎堆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