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48节 (第1/3页)
括弧,大众也没给一汽、上汽多少技术。 外国车企躺着赚了几十年钱。 后来咱们痛定思痛,还是自己搞研发,才让国产车慢慢站了起来。 这是一段很多人忽视的历史,毕竟大部分人不可能去关注企业史或者商业史。 说回眼下,李谕知道日本早晚会去搞汽车和飞机产业,阻止不了,也没必要阻止,只要稍加干预就是。 二战前日本的汽车完全就是山寨,厚着脸皮硬抄欧美,拿它没辙。 飞机这方面,二战前小鬼子下的功夫比汽车多,重视程度也要高(原因又要牵扯到日本陆军和海军的马鹿之争)。 李谕能搞点小套路到时候坑小鬼子一下,而且还是高端坑。 李谕在国内的汽车和飞机产业,就比较正统,谁叫自己不缺专利,根本没必要玩损招,——话说以民国政府的水平,也很难通过政策大力保护本土企业,更别提挤走外资。 宋子文拿着一摞文件走进李谕的房间,对他说:“盛家答应了,会按照我们的要求提供钢材。” “辛苦。”李谕说。 宋子文喝了口水:“幸亏我在汉冶萍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混了个脸熟。” 实际上他因为“情伤”的缘故,并不想再去盛家;盛家最终也是看在李谕与盛宣怀的关系以及盛宣怀临终的嘱托才答应的。 李谕随口问道:“现在汉冶萍公司的效益怎么样?” 宋子文说:“非常不错,可惜盛家继承人太不当回事,也没有顾全大局的本事。” 李谕听后心中一惊,宋子文的口气中满是对盛家继承人盛恩颐的不屑,多年后,他说不定又会动了吞并汉冶萍公司的想法。 在李谕插手后,民国政府并没有把汉冶萍公司作为抵押物向日本借款,所以汉冶萍还在国人手上。 但这也就无形中给宋子文扫清了障碍。 李谕感觉有些头大,一时之间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果然蝴蝶效应防不胜防。 宋子文见李谕没有回话,继续说:“汉冶萍下辖的大冶铁矿生产出来的矿石质量非常好,其中一部分出口到了日本八幡制铁所,日本人也赞不绝口。” “他们不止赞不绝口。”李谕说,后半句没说出来:其实日本人更加垂涎欲滴。 历史上,日本通过借款手段控制汉冶萍后,对大冶铁矿进行了长时间的掠夺性开发。日本国营最大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早期大部分的原材料都是从大冶铁矿掠夺而来,数量可能有几百万吨。 钢铁产业对重工业有多重要不必多说,后来都成了侵略中国的器具。 对于兴建亚洲第一个汽车工厂,宋子文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他后来是国党中很早就表现出对日本态度强硬的高官,在这方面与老蒋发生过很多矛盾。 想到李谕说的将来可以向日本出口汽车,宋子文就异常兴奋,“日本人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搞不定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到。” 李谕笑了笑说:“商场如战场,日本人在商战方面很毒辣,有时会调动政界力量,不可小窥。” “会长说的是,”宋子文肃然道,然后说,“我这两天联络了上海商界的一些大人物,不管是虞洽卿先生还是朱葆三先生或者其他人,全都支持我们的产业,纷纷表示在公司成立时提供资本金入股,帮助工厂成立。” 李谕说:“上海商界支持对我们是一大利好,以后你和刘鸿生两人在这边和他们处好关系。” 宋子文说:“互相扶持是与洋人对抗的最好办法,我们一定严格执行会长的要求。” 刘鸿生则说:“将来咱们干脆自己做个码头,又能省一笔停泊和管理费用。至于运输,有虞洽卿的船队,也用不着日本人。” 李谕笑道:“就按你说的做,不过我对码头不了解,你多多费心。” “我的煤业生意本来就需要个码头,一举多得。”刘鸿生说。 有他们这种商界大腕出手,加上李谕的专利,汽车工厂的后续运营并不需要担心,可能更应该担心的是做大了怎么办…… 另外,想到日本没了汉冶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