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68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7节 (第1/3页)

    那些日食期间得到的数据,也很可能是因为仪器由于赤道温度变化而不够可靠。反正就是精密测量不够。

    总之,古尔斯特兰德断言诺贝尔奖这一伟大奖项不应授予一个高度思辨的理论。它虽然现在引发了公众狂热,但很快就会消退。

    瑞典皇家科学院有些人意识到了古尔斯特兰德的报告有些过于简单,内容大都只是推测,并没有给出足够的数理反驳理由。但古尔斯特兰德毕竟手握一块诺奖,在瑞典是个德高望重的教授,不太好得罪。

    此外,爱因斯坦的死对头,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后来变成“钠脆物理学家”的莱纳德也极力反对相对论,四处宣扬相对论并没有得到实验验证。

    所以,即便在日食观测、解释水星轨道运动后,诺奖评委会还是拒绝了给爱因斯坦授奖。

    诺奖评委会主席阿雷尼乌斯为了平息李谕、普朗克、洛伦兹等大佬的疑惑,亲自给他们写信进行解释:“我们拒绝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他的工作是纯理论的,缺乏实验基础,而且一般认为并不涉及任何新定律的发现。”

    李谕等人不可能影响评委会的决定,毕竟奖金是人家发放。

    就这样,19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另一位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毕业生———纪尧姆。

    纪尧姆是国际计量局局长,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其实真的一般:他使人们相信标准量器更为精确,并且发现金属合金能够用于制造优质量杆等。

    正好对应了此时评委会三名委员注重“实验测量技巧”的特点。

    李谕事后只能给爱因斯坦写信感叹:“谁都看得出,物理学界已经开始进行非凡的思想历险,人们却在此时惊讶地发现,纪尧姆基于日常研究和常规理论技巧所做的工作被看成了一项出类拔萃的成就,并因此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使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也会觉得纪尧姆入选很奇怪。”

    第六百六十五章 胜天半子

    上海的汽车工厂经过许久准备后,终于开始下线汽车。上海商会一帮大佬,如虞洽卿、朱葆三等人,以及政界的唐绍仪、黎元洪全都过来参观。

    宋子文和刘鸿生给他们一一介绍生产设备以及汽车的各项功能,在这个时代,汽车是相当高科技的产业。

    唐绍仪问:“每天可以生产多少辆?”

    刘鸿生说:“受限于工人以及原材料,两天才可以生产出一辆汽车。”

    这个速度可以说慢到令人发指,简直和欧洲手工生产汽车一样。

    “价钱哪?”虞洽卿问。

    “3000大洋,”宋子文说,不等虞洽卿继续发问,他就继续说,“虽然比进口的福特汽车以及雪铁龙汽车还要贵,但我们配备了李谕先生所有最先进的专利。”

    美国国内的福特汽车已经迎来一次大降价,成本掉到了史无前例的300美元,终端售价也只有500多美元,按照汇率,相当于1000大洋。

    进口到国内后,售价一般会涨接近两倍,达到2700大洋上下。

    上海汽车工厂生产的汽车卖3000大洋,显然比进口的福特还要贵。

    但真心没办法,成本短时间不可能压下来。

    或许再过五六年,成本能降一半左右,也就到极限了。

    不过汽车此时终归属于奢侈品,受众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

    虞洽卿问:“开起来怎么样?”

    宋子文发挥推销本领:“比福特汽车好!最主要的是,如果买我们的汽车,将会获赠300大洋汽油票。”

    “哦?!”虞洽卿眼睛一亮,笑道,“这位小兄弟很会做生意嘛!”

    300大洋的汽油票,如果和渠道商谈好,加上广告成分,买来可能只需要200大洋甚至更低,相当于又省出去100大洋,买家也没多花钱。

    唐绍仪出手阔绰,说:“我购买两辆,提前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