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9节 (第1/2页)
蔡元培笑道:“多谢疏才兄弟替我说话,不过我已经认同是胡适之博士赢了。” 给了台阶胡适立马就下:“是科学的方法赢了。” 这些小争论对他们来说稀松平常,动不动就要搞一次,压根不少事。 —— 今年李谕照旧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数理竞赛,不限年龄不限学历,然后把前几名召了过来,准备送他们出国继续深造。 两名来自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的东南大学)的学生讨论决赛着题目,葛正权说:“听说你不仅参加了物理竞赛,连数学竞赛都参加了,也拿了一等奖?!” 吴有训轻松道:“院士先生说过,物理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两个一起参加了。” 葛正权唏嘘道:“你可真是厉害!我看过数学竞赛最后那道题目,好像涉及到了广义积分以及复杂的级数,只参加数学竞赛的做出来的也超不过三人。” 吴有训依旧很写意:“没什么难的,换换元就可以。” 葛正权说:“厉害厉害!” 说起来,葛正权比吴有训还大一岁,但吴有训早他一年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李谕走过来对他们说:“今年又超了庚款留学的名额,不过教育基金会都将补齐,大家全都可以赴美留学。” 历史上的葛正权,是节衣缩食凑够了去美国的船票,落地后又考取的伯克利大学物理系。此后他依旧半工半读,直到考取了奖学金。 主要是老美大学的学费太贵,别说这时候,就算李谕穿越前,绝大部分美国大学生也要靠助学贷,据说很多人二三十年才还清。 葛正权高兴道:“我就是知道有奖学金,才报考的竞赛!” 吴有训则问道:“是不是具体上哪所大学,到了地方才知道?” 李谕说:“是这样。不过我建议你去芝加哥大学,那里的物理系氛围比较不错。” 此时的芝加哥大学在老美是一等一的大学,关键有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资金充足,设施很牛。 吴有训说:“多谢院士先生。” 到了芝加哥大学,他就会跟着康普顿学习。康普顿效应那块诺奖,李谕一定会帮吴有训拿到———同样也是他理所应当。 葛正权第一次见李谕,试探着说:“听了院士先生几次演讲,我现在对物理学中的概率论比较感兴趣,去了美国想继续这个研究。” 李谕立刻赞同道:“非常不错!自从麦克斯韦几十年前把概率论引入物理学后,大部分物理学家仍旧无法接受,最主要的就是实验物理学家,因为这条曲线还没有得到实验验证。” “可在理论上,尤其量子理论中,概率论已经成了基石。离了概率论,量子论几乎寸步难行。这几年量子论发展缓慢,一方面是战争影响,还有一方面就是卡在基础理论上。” “就像当年原子论亟需让·佩兰这种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原子存在一样,麦克斯韦的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同样需要勇士披荆斩棘。只要验证了它,必然是大功一件!” 今年早些时候,德国物理学家斯特恩证实了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统计规律,但未能给出定量的结果。 斯特恩这个名字猛一听似乎感觉有点陌生,但他其实就是发现了电子自旋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那个斯特恩,也是个诺奖获得者。 葛正权很受鼓舞:“就是说,通过实验证实麦克斯韦的理论,还能奠定更新的量子力学的基石?” “没错,”李谕说,“不过实验验证不是容易事,德国的斯特恩只是找到了一个方向,但实验的精度不够,实验的速率统计也很困难,需要对实验设备进行更加精巧的设计,可能要花费数年时间。” “我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密立根教授的几个实验都是一做好几年。”葛正权说。 李谕笑道:“你这么想再好不过。” 历史上,葛正权在1934年测定了铋蒸汽的速率分布,验明了麦克斯韦的分子速率分布曲线。 然后再过20年,1955年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密勒和库什又以更高的分辨率、更强的分子射束和螺旋槽速度选择器,测量了钾和铊蒸气分子的速率分布。 当然了,要是眼巴巴等着实验物理学家出手,物理学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在此之前,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已经默认了概率论在物理中的使用。 吴有训突然又说:“我有个奇怪的问题,想请教院士先生。” 这些未来的科学大佬思维大多十分发散,问点稀奇古怪的问题李谕一点都不奇怪。 “什么问题?”李谕随口回道。 吴有训说:“假如人类文明突然遇到某种大灾难,所有的文明、所有的知识全都丢了,只能给后续文明留下一句话,怎么才能用最少的词汇表达最多的信息?” 估计他是知道此前赵忠尧问了小黑洞的问题后,也来了个“思维实验”。 葛正权笑道:“你竟然研究起哲学了,问出这么有哲学深度的问题。” 吴有训说:“可能人只要是知道了一点、又不够多时,就爱杞人忧天。” 李谕反问:“你们有什么看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