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70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00节 (第2/3页)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去训练如何思考。”

    不知道爱迪生听了这个评价作何感想。

    结束冗长的宴会后,来到住处,爱因斯坦饶有兴致地对李谕说:“今天你提到的那座“桥”,我曾考虑过,并且也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假设。”

    李谕说:“等忙过这段采访演讲时间,在轮船上可以继续探讨一下。”

    爱因斯坦想到此后接近一个月在美国的行程几乎满满当当,笑道:“我会记在备忘录上,以免遗忘。”

    美国人给了那么高的报酬,当然希望爱因斯坦去各处多转转。

    魏茨曼经常陪同爱因斯坦一起出席活动,在爱因斯坦讲完相对论后,如果现场犹太人比较多,他就会顺便为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定居点进行筹款演说,但这时候爱因斯坦一直都是默不作声。

    爱因斯坦几乎转遍美国各大城市以及著名的大学,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唯独哈佛大学稍显怠慢,没有让爱因斯坦进行演讲。

    好像是因为一个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也领导一个犹太复国运动,与魏茨曼属于竞争关系。

    爱因斯坦一直没怎么表露过这些政治人物对峙的态度,只是在后来的一封信上写道:“总是热衷于使异教徒保持好心情,这是犹太人的一个弱点。”

    普朗克的行程同样很满,只不过他低调惯了,只出席了学校组织的讲座类活动,不过也要转遍大半个美国。

    至于李谕,早就在美国各个大学演讲过好多次,这次不用过多掺和。

    他正好还有个专利申请一下,提交的名字是“利用无线电波反射效应探测障碍物”,利用的是电磁波可以被反射的性质。

    ——本来是马可尼明年在英国最初申请的,但马可尼本人仅仅是初步做了一点构想。

    其实吧,这就是雷达的思想。

    李谕准备把这个专利提前申请下来,但以后想付诸实现,还要花不少精力。

    第六百七十七章 爱因斯坦-李谕桥

    现在无线电业务堪称突飞猛进。

    李谕的ly无线电公司快要干冒烟了,尤其真空管,单单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订单都已经快要生产不过来。

    主要原因嘛,就是现在欧美开始出现广播了。

    广播肯定是硬件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电台方面已经拥有大功率音频传播的技术;而以真空管为基础的小型化技术让无线电接收设备也能够走入普通家庭。

    ly无线电生产的设备最先内置了放大器和扬声器,让听众不再需要耳机。别看只是个小改动,对于销售来说意义非凡。

    从此以后,全家人第一次可以围坐在收音机旁一起收听节目,一种新的家庭消遣方式由此诞生。

    广播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有点陌生,不过一百年前出现时,其意义几乎相当于互联网。

    因为广播可以说是第一种“社会均衡器”,无论是否生活在大城市,也无论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所有人在一夜之间都能获得同样的信息。

    有一部分惊慌失措的报纸甚至拒绝刊登广播节目单,担心自己的商业模式在竞争中落败———印刷机毕竟无法与即时播报最新事件的广播一较高下。

    冲击力可想而知。

    短短几年间,老美就普及了收音机。差不多到1924年,美国便有超过300万台收音机,也就是10%的家庭购买了收音机。咖啡厅、餐厅以及其他公共场所都将收音机视为吸引顾客的手段。

    1929年,当大萧条席卷美国时,大多数企业都遭受重创,只有广播行业除外。人们将广播视为一种无须购票或支付旅费的廉价娱乐方式,因此在1930年至1933年间,无线电接收机的销量又增加400万台。

    总之对于李谕的公司来说,绝对要忙到爆炸,也赚到爆炸,估计1924年要把真空管的产量提升到1000万件以上才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费类电子产品爆发,迅速波及各国,包括大洋彼岸的中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