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3节 (第2/3页)
这套模型,其实就是1935年时美国加州理工的里克特和古腾堡共同制定的里氏震级。 原理一点不复杂。 按照这套模型,基准的振幅为1微米,也就是10的-6次方米。 要是振幅达到1m,用1m除以1微米,就是10的6次方;取对数,就是6,即6级地震。 同理,要是振幅10m,就是7级地震; 振幅100m,就是8级地震。 但这个办法有局限性,超过7级就不太准了。但它还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模型,即便后来有了很多替代模型,名字还是沿用下去了。 李谕穿越前,用得最广的是一个能量公式,确切讲是个经验公式(没有那么准确,毕竟人们对地震的很多东西研究得还不是很明白),但用得很广泛: 地震能量e=10^(4.8 1.5m) 其中m就是地震等级。 按照这个公式,两级地震之间的能量差距是32倍左右。 如果差距两级,比如6级地震和8级地震,能量相差就是1000倍左右。 而如果地震等级只差0.1,就是10^0.15倍,即1.4倍左右。 关东大地震最初测出来是7.9级,后来修正到8.1级。 别看只差0.2,其实能量差距是2倍之多。 李四光双眼放光:“非常好的办法!如果加点数学计算,几乎都可以测出地球任一地方的地震等级。” 李谕说:“就是这样!” 竺可桢在一旁看得叹为观止:“李谕先生的科学思维再次让我无与伦比地欣赏。” 李谕笑道:“还得多亏你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李谕和李四光说干就干,反正李谕有的是钱,什么项目想搞就搞,很快就建立好理论框架,紧接着测了几次关东大地震的余震,效果非常不错。 这样一来,数据也有了,论文立马写好! 借着关东大地震的新闻热度,这篇“双李”写就的论文首先发表在中国的《科学杂志》上,迅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只不过从此以后,里氏震级要改名叫做“李氏震级”了。 好在对中国人来说读音一点没变化,无感转变。 日本人被震了上千年,都快被震疯了,对这篇论文尤其关注,要不是东京帝国大学也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现在就想请李谕和李四光过去进行演讲。 李谕本人不缺名声,借着这篇论文,李四光也早早成了一名国际知名学者。 地震虽然无法预测,但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比如就像上面说的,地震等级就是个学问;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地震破坏能力的重要指标,即烈度。 烈度这个词,学过土木的人肯定不陌生。其实建筑学上不讲震级,讲的是烈度,就是一场地震可能会对建筑物造成什么程度的破坏。 烈度蛮重要的,因为不见得小地震就造不成大灾害,关键看它爆发在什么地方。 李谕和李四光忙着搞科研的功夫,张镇芳突然找到李谕,提到了一件事情:“李大学士,清宫逊帝也想给日本捐款。” 李谕说:“他凑什么热闹?上海红十字会不是已经出于人道主义进行捐款了,还派了救援队,北洋政府也捐了20万元,对于我们这样的穷国来说,可以说仁至义尽。再说了,逊帝手里有几个钱咱们还不清楚嘛,最近都是从盐业银行拿的抵押款,他们手里除了紫禁城里的文物还有什么……我去,他们难不成就是想捐赠文物?” 张镇芳说:“正是您想的那样!” “这不捣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