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20节 (第3/3页)
不服气,立马离开慕尼黑,到哥廷根和哥本哈根继续进修,师从玻恩。这期间,海森堡因为枯草热跑去一座小岛休养了几个月。 就在大咖养病的时候,吹着海风钓着鱼突然灵感迸发,寻找到了玻尔能级理论的一个突破口,随即带着这篇论文回到了哥廷根。 海森堡把论文交给导师玻恩:“我发现了一个新办法,可以为量子力学建立理论基础,而且这个方法只建立在原则上可观察的量上。” 毕竟是在哥廷根,一个数学更占主导地位的地方,玻恩马上联想到:“你要给量子力学进行公理化?” “准确说,是数学化,”海森堡说,“过往的理论,即便是玻尔先生的原子能级轨道理论,也是基于一些假设,有时候很难让别人信服,也是现在量子力学沉寂多年的原因,它太缥缈,不够数学。” 玻恩赞同海森堡的观点:“你说得很对,但二十年前量子理论刚被普朗克教授发展出来时,他就认为这只是一个数学技巧。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大家就想往数学上靠拢,但这不是容易事。” 海森堡自信道:“确实不容易,花了我很多时间。因为我只基于可观测的实验结果,也就是原子光谱,进行理论分析。” “听起来和玻尔教授的做法没有任何不一样。”玻恩说。 “非常不一样!”海森堡继续解释,“我不再关心玻尔先生的能级轨道,而是使用一个新的物理量———状态。” 玻恩说:“状态?似乎好理解一些,与经典热力学有关联,接下来呢?” 海森堡打开论文说:“我把电子的各种状态用数字进行一一排列,形成一些小方格子,便能够表示一个电子所有可能的情况,处理好它们,就能处理电子问题。” “你得出了结果?”玻恩眉头已经开始皱起来,确实有些复杂。 “不然我哪敢把论文给您看,”海森堡生怕他一时看不懂,直接翻到最后一页,“我算出了一维谐振子的问题。” 玻恩有些惊讶:“真让你算出来了?!” 简单点解释,就是海森堡先把电子局限在单一维度,也就是一条直线上运行,而不是三维空间。如果这个模型行得通,就可以继续扩展,从而产生更加接近现实的理论版本,用于原子模型。 不管数学还是物理学,这种方法都很常见。就是慢慢逼近呗,比如哥德巴赫猜想,从9 9慢慢到1 1;或者张益唐教授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也是给出了一个方法。 科学嘛,不怕困难,怕的是连破解难题的路都找不到。 海森堡的思想非常牛,就是因为他确实找到了一条路。 而且他冲破了一个固有观念:玻尔的能级理论中,有一条假设,规定原子中有一些固定的轨道,电子只能在这些轨道上运行。 海森堡思来想去,发现这条看似最没破绽的假设其实最有可能有问题,于是从这里下手。 并且过往的量子理论中,几乎从来没有提到过用数字来表示电子,海森堡第一个做到。 就是吧,他这篇论文属实太晦涩难懂。 数学极好的玻恩看了几天也没完全看明白他在说什么,仿佛天书,但人家好歹有结果,于是硬着头皮签字发表。 又过了几天,玻恩才恍然大悟,海森堡的论文写的分明是矩阵! 海森堡从来没学过矩阵,甚至不知道矩阵这个东西。他在把电子的不同状态用数字小方格子表示,继而计算时,立马就遇到问题,一个致命问题:pxq竟然不等于qxp! 对于学过线性代数的人来说这简直稀松平常,但谁叫海森堡压根没听说过矩阵哪,还一下子用到非常复杂的计算。 海森堡搞不懂为什么这些小方格子连数学上最常规的乘法交换律(也就是对易性)都不满足! 既然不知道矩阵,海森堡只能强行用别的办法绕,结果真的被他绕了过去。 但结果就是论文基本只有他自己能看懂。 玻恩数学好得离谱,知道是矩阵后,剩下的问题解决起来就轻松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