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_第28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82节 (第2/2页)

会被骗?”

    “那可不,农户不识字也不实数,不都由那些粮长说了算。”

    粮长就是官服指派的富农,收取田赋,再统一上缴衙门。他们往往会在其中做手脚,谋取利益。

    朱翊钧说:“以后不会了。”

    “嗯?”徐光启没听懂,“什么不会了?”

    朱翊钧说:“你说的情况以后不会再发生。”

    徐光启打量他:“你怎么知道不会?”

    “因为我是皇帝……”朱翊钧停顿片刻,补上后半句,“他表哥。”

    “……”

    “皇帝的表哥”这身份听起来很唬人,实际没有什么用,不如一个有实权的地方官。

    “唉!”徐光启叹一口气,“说不得,说不得明年我就不能时常出来了。”

    “怎么了?”

    “我爹叫我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朱翊钧笑着摸摸他的后脑:“考功名也很重要,考上了功名,才能施展你的才华,做你想做的事,对不对?”

    作者有话要说

    琵琶四斤,在第 70 章

    崽:这片土地由本仙君照着,年年丰收不是梦。

    董其昌和朱国祚都做过朱常洛的讲官。

    隔壁小七那个文,提到过清初三大词人之一朱彝尊,朱国祚就是他的祖父。

    第237章 徐光启疑惑的看着……

    徐光启疑惑的看着他:“做了官之后,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只要是造福于民的事,就可以。”

    “真的吗?”

    “真的,”朱翊钧拍着胸脯向他保证,“皇帝……的表哥从不骗人。”

    “好!”徐光启忽然就有了读书的动力,“三年之后,我就去参加乡试。”

    其实,三年之后,他也不到二十岁,是个有朝气蓬勃,心怀理想的少年。

    “对了!”朱翊钧忽的想起来,“给你看个东西。”

    朱翊钧让王安去马车上取来个包袱,打开来,向徐光启展示里面的土疙瘩。

    “这是什么?”

    “土豆。”朱翊钧说,“没准儿能成为你所说的备荒充饥的食物。”

    “什么是土豆?”

    “佛郎机人在大海另一边发现的,他们欧罗巴现在都吃这个,能充饥。quot;

    徐光启有些许怀疑:“这能吃吗?”

    “怎么不能?”朱翊钧的语气并不坚定,这几个土豆已经发出了翠绿的嫩芽。

    在家种过两年地的陆绎告诉他,这可能是因为江南雨水多,气候湿润所致。

    “或许……现在不能吃了。”朱翊钧把土豆塞给徐光启,“听说,土豆耐寒、耐旱、耐瘠薄,产量还高。”

    “你拿回去种着试试,若真有那么好,就分给这一片的佃户都来种。”

    徐光启惊讶道:“你怎么知道……”

    朱翊钧下巴点了点不远处的农夫:“他刚才称呼你少东家。”

    “……”

    冯保四处张望,五百年前的徐家汇,果然还是一片农田。五百年后的徐家汇,这里是魔都。

    朱翊钧和徐光启又闲聊了会儿,家里的小厮来寻他,他爹让他回家读书。

    徐光启便与朱翊钧道别:“等我上京赶考,就去通州找你。”

    “一言为定!”

    朱翊钧看着徐光启的背影离开,摇了摇头,苦笑道:“找我哪里需要去通州,过了会试,就能见到我了。”

    离开松江府,来到太仓,朱翊钧特意去看了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出发地——刘家港。

    这里原本是个出海港,前朝海运漕粮就是由此出海,明初,也有不少船只从这里出海,打鱼或者经商。

    嘉靖年间,受倭寇侵扰,朝廷设重兵驻守,港口废弃。

    如今再看,这里的港口淤浅,已经不适合停靠大型船只,只有三两渔船在附近海域捕捞,再不复郑和下西洋时的盛景。朱翊钧到达苏州城的时候,正巧下了点小雨。朱翊钧撑着一把油纸伞,走上一座不知名的古桥,沉醉于江南烟雨的美景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不远处的茶馆中,传来隐约的琵琶声,合着歌女婉转的吟唱,一旁的张简修又接了一句:“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朱翊钧投去赞许的目光:“不错,还知道醉翁的《采桑子》。”

    张简修苦大仇深的看向他:“我要怎么让你知道,我只是读书不如哥哥jiejie读得好,不是一点不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