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15节 (第1/2页)
听闻此言,张若兰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张懋修却看着朱翊钧:“我在想,哥哥刚才那个‘也’字是什么意思。” 朱翊钧装傻:“我有说过吗?” 张若兰配合他:“没有吧,我什么也没听见。” 第269章 张懋修质问张若兰…… 张懋修质问张若兰:“你究竟是不是我meimei?” 张若兰偏头:“怎么不是?” 张懋修无奈:“那怎么胳膊肘往外拐?” 张若兰站在他俩中间,看看朱翊钧又看向他哥,目光狡黠:“可我也从来没把陛下当外人呀。” 这话朱翊钧爱听,附和道:“是,我也从未把自己当外人。” 他俩一唱一和,张懋修一张嘴抵不过他们两张嘴,只得认输,赶紧引开话题:“咱们还是快过去吧。” 张居正已经在门口候着了,旁边还有他的其他六个儿子,齐齐给朱翊钧行礼,将他迎进正厅。 张敬修虽然又落榜了,大抵因为第二次有经验,又或者身为长兄,又做了父亲,他的情绪看起来比张懋修稳定许多。 张嗣修不必说,榜眼及第,自当春风得意。 张简修一向性格开朗,随时像个小太阳,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允修和静修也张大了不少,虽然只是刚启蒙的年纪,但朱翊钧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俩小家伙谁读书更好,谁负责快乐。 张居正看到张若兰,愣了一下,随即敛了神色,说道:“若兰也来了。” 若是换了小时候,张若兰一定会仗着父亲的宠爱,顶撞一句:“哥哥弟弟能来,我就能来。” 但她现在长大了,知道男女有别,也心疼父亲,不愿当着贵客的面,让父亲为难。 “我本不打算过来……” “先生,”朱翊钧笑道,“江陵一别,我们也许久未见,是我请若兰一起过来的。” 在张居正的印象中,这俩孩子上次见面,得追溯到三四年前,那时候,他们还都是半大孩子,以兄妹相称。 如今,一个十八,一个十六,都已经过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朱翊钧竟然不叫meimei,叫了张若兰的名字。 再看张若兰,来的时候,他原本走在朱翊钧和张懋修中间,现在却退到了张懋修身后。 也不知是不是老父亲太敏感,总觉得女儿在刻意保持距离。 进了正厅,张居正先带着全家给朱翊钧行了个大礼:“臣次子嗣修钦蒙圣恩,赐进士及第,臣不甚感戴,叩首谢恩!” 说罢,他就带着儿女一起,给朱翊钧磕头。 朱翊钧让他们平身,走到张居正跟前,又看向张嗣修,认真道:“嗣修进士及第,乃是他多年苦读,才学出众,实至名归。” “我看了他的策对,真心称赞他的文章,他凭自己的本事高中榜眼,并非因为父亲是元辅。” 听完这话,张居正怔愣在那里,良久无言,心中百感交集。 他原以为朱翊钧会说“先生大功,朕说不尽,只看顾先生子孙”,可他却说张嗣修凭本事及第,并不因为他是自己儿子。 不得不承认,作为父亲,听到别人赞扬自己儿子有真才实学,比歌颂自己的功绩,更让他欣慰。 这话也充分照顾了张嗣修的感情,作为首辅的儿子,他高中榜眼,从放榜那日起,就已经在整个京师传开了。 即便他再怎么勤学苦读,满腹才学,别人只会说,他这个榜眼不过是有个权倾朝野的爹。 而此时,他得到了圣上的认可,不是看在他父亲的功绩,而是真心实意赞赏他的策对。长久以来,张嗣修满心委屈,在这一刻险些落下泪来。 他想说些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跪下来向朱翊钧磕头:“臣,谢陛下厚爱。” 朱翊钧笑着将他扶起来:“今后到了翰林院,当力学笃行,将来向先生一样,经世济民。” 说完,朱翊钧留意到一旁的张懋修低着头,神情沮丧。 他并非不为兄长的高中高兴,只是想到自己落榜,心中的落差让他很难释怀。 虽说朱翊钧给了他鼓励,但最后的心结,还需要张居正这个父亲为他解开。 朱翊钧握着张居正的手,轻声道:“先生,懋修有些话,想和你单独聊聊。” 说着,他转身招呼道:“简修,几个月不见,让我来考考你的武艺。” 张简修一听此话,高兴极了:“我去取剑。” 张简修虽然书读得不如几个兄长,但是在武艺方面勤学苦练,一直不曾懈怠。出巡那段时日,经过朱翊钧的指点,进步不少。 即便如此,朱翊钧让他一只手,他在朱翊钧手下也坚持不了十招。 张简修一剑刺出,朱翊钧侧身躲开,运掌在他手肘一排,张简修的剑随即脱手,一脚踢在剑柄上,那剑随即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