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2节  (第2/2页)
炮,只要运上去了,就可以靠着雄厚的国力,耗死准噶尔汗国。    历史上的第二次雪域战争,老十四就是在西宁筹集到了足够的钱粮或军器之后,利用十几万大军的厚势,步步为营的击败了准噶尔的弱势之军。    如今的玉柱,已经不是没有带过兵的赵括了。    他仔细的测算过路上的粮草消耗情况。 不夸张的说,落后的运输方式主导之下,后勤的消耗异常之巨大。    相距四千多里的粮草物资运输线,从成都府运出一百石粮食,到了西宁顶多也就只有三石罢了。    正因为如此,畅春园山陵崩之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年羹尧,正好扼住了老十四的粮道。    结果是,老十四坐拥十余万精兵,不敢起兵清君侧,却被雍正轻而易举的一旨召回。    玉柱出发的那天,因为他是领兵出行的,老四、老五、老七、老十二和老十三,都没有办法去送行。    五百多人的武卫营官兵,及一百多人的火器营炮甲,整整齐齐的列队于京郊,等候着玉柱的出发命令。    骑在马上的玉柱,浑身上下一阵轻松舒适,嗨,从此后,虎啸山林,龙翔九天矣。    刘瞰看出了玉柱的神清气爽,不由拈须微微一笑,他这辈子就跟定了玉柱!    文德纳抿紧嘴唇,按捺住胸中的喜悦之情,默默的注视着玉柱的侧脸。    西宁,很可能成为整个文家崛起的出发地,文德纳坚信这一点!    就在玉柱抬头,望着蓝天和白云出神的时候,吕武拍马赶到他的身前,一边举手敬礼,一边大声说:“禀玉帅,大军集合完毕,请您指示。”    嗯,玉帅,这个称呼绝妙之极,老子很喜欢呀!    (ps:回晚了,也太累了,实在熬不住了。凌晨的这一更,明天中午更,抱歉哈。)    第291章 玉帅驾到    玉柱带兵出京后,按照兵部火票上的要求,先向北行军,朝着宣化府行进。    这个时代的行军,必须按照兵部的要求,每日规定走多少里程,就只能走多少里程。    否则,只要中途失去了联系,沿途各城的驻军,就必须要向朝廷报警。    出京师往北,第一站便是昌平州。    在前明时期,昌平州有个异常响亮的名字:居庸关!    康熙曾经下过旨意,大清不修长城。    所以,居庸关也就失去了扼守京师以北门户的重要意义。这一段长城,也因年久失修,出现了许多的缺口。    大军过境之时,沿途驻军盘查极严。    昌平协副将亲自带人,清点了玉柱队伍的人数和军器,这才正式开列通关文书。    大军出兵在外,并不是随处可以补给粮草,而是必须在兵部指定的大府,才能获得补给。    过了昌平州后,就出了内长城。    宣化府,位于内长城和外长城之间,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所以,清廷在宣化府设置了宣怀镇总兵。    原本,宣怀镇总兵,归直隶提督节制。康熙七年,裁撤了直隶提督之后,宣怀镇就归直隶总督直接管辖了。    大清朝的总兵官,正二品武职,品级甚高。但是,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之下,各镇总兵官,皆须听从巡抚或总督的节制。    康熙朝的巡抚,一般都是从二品。其中,加兵部侍郎衔的巡抚,为正二品。    在大清的官场上,官员之间的迎来送往,对等接待属于是基本规则。    玉柱的本官,是从三品的西宁副总管,看似比正二品的总兵低了三级。    但是,玉柱有个很厉害的头衔,即挂金印的靖西将军。    在大清,凡是和东南西北这四方沾边的封号将军,都掌握着方面军事的专阃之权,必须由旗人担任。    当然了,专制皇权之下,总有特例。比如说,雍正朝的岳钟祺,就是独一无二的汉人抚远大将军。    出征之前,带四方的封号将军们,都会被授以代表皇权制军的几样法宝,即旌、节和王命旗牌。    有了这几样东西,四品(不含)以下的武官,玉柱皆可立斩也!    至于,抚远大将军,就更牛逼了。    老十四驻军于西宁的时候,因天降大暴雨,而耽误了粮草运输的甘肃布政使,差点就被他当场下令给宰了。    布政使,又称藩台,从二品,位仅次于总督和巡抚,妥妥的红顶子高官了。    由此可见,大将军专阃之权的厉害!    宣怀镇总兵刘杰,远出宣化府三里地,等在道旁,专门迎接玉柱的到来。    这个时代的官场上,迎来送往,有诸多的讲究。    有三十里郊迎,十里郊迎,五里郊迎,三里郊迎,城门迎接,衙门口迎接,垂花门前迎接,等繁文缛节。    玉柱是挂印将军,又有三等子的爵位在身。所以,刘杰安排的三里相迎,并未逾越本分。    道旁的接官亭前,刘杰远眺南边。    隔着老远,就见一杆高耸的大牙旗,上书一个斗大的“玉”字。    嗯,玉柱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