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二十七章 满城风雨 (第4/4页)
李素手里握着一根钓竿,眼睛盯着飘在河面上的一支浮标,嘴里淡淡道:“陛下亲旨彻查,知道‘彻查’这俩字的意思吗?意思是既要有说得过去的前因,也要有理所当然的后果,有前因,有后果,有口供,有人证物证,这些全部加起来,才能算得上‘铁案’,才能让我心服口服,甘愿领罪,否则,我一概不承认……哎哎!快,有鱼上钩了!” 王直急忙起身,帮他把鱼从钩子上摘下来,又朝河面扔了一把烈酒和过的麦米,打了个鱼窝儿,然后再给鱼钩挂上小半截蚯蚓。 李素甩竿,河面恢复了平静。 王直这时才叹道:“可你现在这样啥都不干,你丈人的案子被定为铁案是迟早的事啊,总归要做点什么才好吧?要不……我发动手下在长安城为你说点好话,努力扭转一下市井民间的风向?” 李素摇头:“不,绝对不要这样做。” 王直奇道:“为啥?” 李素抿唇笑了笑。 在晋阳看到那位名叫常顺的人后,李素便徒然惊觉,李世民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由他和王直亲手培植的这股长安城的势力,究竟有没有落入李世民的眼里,还真不好说,不管有没有察觉,眼下必须韬光养晦,绝不能再有任何大动作了,若然引起帝王的猜忌和反感,李素也就离死不远了。 这话没法跟王直解释清楚,李素也懒得解释。 就在王直急得跳脚,打算一头栽进泾河里以死警醒李素时,李素终于悠悠开口了。 “事情虽然闹大了,但声势却还不够大,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管做任何事,‘火候’二字很重要,目前火候不到,我欲为丈人申冤别人也不会采信,既然事情已经闹大,我在想啊,干脆把事闹得更大一点,大到成为贞观年最大的一桩人命案,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注意之后,或许,火候差不多便到了。” 王直满头雾水,拼命用自己少得可怜的智商理解李素这番话,半晌之后终于颓然放弃。 “直说吧,要我怎么做。” 李素这时才把目光从河面的浮标转到王直那张脸上,随即发现王直的这张脸比浮标难看多了,李素不愿委屈自己的眼睛,于是再次迅速扭头,嘴角嫌弃地一撇,眼睛继续盯着浮标。 “苦主是叫黄守福吧?” “对。” “叫几个人把他满门屠了,冤无头,债无主,此案顺利了结,岂不美哉?” “啊?”王直瞬间呆滞,凝固…… “哎呀,开玩笑的,人生何必太认真……黄守福没有官府的背景人脉,咱们就给他制造一点背景人脉嘛。” “制……制造?” “对,那个主张接手此案的刑部官员查出来了吗?” “查出来了,一个名叫韩由的刑部侍郎干的,案发后不到一个时辰,刑部便不知从哪里听到了风声,一群差役冲进店铺,将你丈人和店铺所有人都锁拿走了,然后那位韩侍郎马上做好了卷宗,马不停蹄将卷宗送到了刑部尚书的案头,于是这桩案子便由刑部审理了。” 李素笑意愈深:“这个韩由难道精通星相算卦?没来由的便知道长安东市有凶案发生?” 王直也笑:“这个韩由必然有鬼,咱们从他身上开始下刀?” 李素想了想,道:“明日你准备一大箱银饼,然后翻出黄守福生前的笔迹,找人临摹他的笔迹写一封送贿感谢之类的信,一同放在钱箱里,想办法买通韩由的家人,把箱子埋进他家的任何角落……” 王直呆住:“这……是啥意思?” “笨!先把那位韩侍郎拖下水,让他有口难辩,把韩由和黄守福的关系死死绑在一起,你想想,一桩寻常的凶杀案,里面若牵扯进来了一位当朝的侍郎,陛下知道后会是怎样的反应?” 看着李素满脸的坏笑,王直发现自己的脑子已经跟不上节奏了,于是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 “你说话慢一点,不要跳得太快,你教给我的算术法,我最多也就只能算到个位数……那个埋进他家的钱箱子,跟拖他下水有何关系?” 李素大笑,悠悠地道:“因为我和韩侍郎一样懂得星相和算卦呀,匿名朝刑部和大理寺一举报,当差官们从韩侍郎家里挖出钱箱和黄守福的亲笔书信,你说说,韩侍郎算不算被拖下水了?”(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