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七章:仁义之师,杀光一切异族,许清宵的惊天布局 (第5/7页)
够弘扬大魏国威,大家也就忍了,甚至太祖之后,还给予番商优待,援助各种资源,动不动赏赐牛羊马群。 也算是皇恩浩荡了。 结果这帮家伙,不但不感恩,现在竟然敢弹劾大魏官员? 谁嗅不出这当中的阴谋啊?谁不知道十二异族国想要做什么啊? 他们知道,所以更加愤怒。 今日朝堂当中,武官屡屡开口,想要谏言,讨论此事,但都被陈正儒给压下去了,女帝也丝毫没有提起此事的意愿。 以致于这些武官一个个心里窝火,退了朝会后,把各家儿子吊起来抽了一顿,以泻心头之怒。 但又一连过了四五日。 朝堂之上,压根就没提这事,女帝似乎故意不提,想要强行压下此事,而京都依旧有人在讨论这件事情,但很快又被一股力量给压下来了。 不允许京都讨论此事。 可人的嘴怎可能堵住? 京都不让讨论,事情也早就传开来了。 五日内,大魏上上下下都听说了这件事情,民间谣言四起,大致意思就是,许清宵为人狂妄嚣张,以致于异族国大怒,难以咽下这口气。 所以才会书写奏折弹劾许清宵。 虽然有这种谣言,可百姓们压根就不信啊。 以往,许清宵的民望很高,除京都之外,许多郡府百姓也都知道许清宵这号人物,对许清宵还是颇有好感。 换句话来说,许清宵的路人缘还算不错。 而这一次,纵有谣言四起,可无论如何有一件事不可否认,那就是附属国插手大魏内政,这谁忍得了? 大魏百姓最起码还是有血性的,这是民族国家的荣耀感。 七次北伐是输了,可大魏的骨气没有消失,甚至还耿耿于怀记着这件事情。 自然而然,明白此事后,民间百姓直接炸毛了,各种谩骂这些异族国不是东西。 哪怕讨厌许清宵又能如何?许清宵是好是坏,由大魏百姓来说,再怎么也轮不到外人说吧? 所以,民间的态度几乎一致,就是支持许清宵,抵制十二异族国。 可朝堂上迟迟不提此事,以致于民间百姓都有些好奇,不明白女帝到底作什么打算。 又是如此。 五日之后。 自大魏儒报刊登十二异族国弹劾许清宵之事,已经过了十天,这十天内,女帝对此事充耳不闻,任凭武官如何去提,都被其他事情给压住了。 民间有怨言,毕竟百姓们并不知道这件事情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已经开始谩骂朝廷了,大概意思就是,人家都骑脸了,大魏竟然无动于衷。 这些武官是不是被打断了脊梁骨? 武官们知道民间怨言后,一个个气得暴跳如雷,他们不可能找百姓麻烦,只能自己从自己身上发xiele。 武官们是知道这背后藏着什么事情,可他们理解但忍不了啊。 这一日,终于有武官出面,强行提起此事,但陈正儒依旧将此事压下,想要如之前一般拖延。 可这一次,兵部侍郎直接破口大骂陈正儒,将民间百姓之怨言说出,试图将此事闹大来,逼着皇帝给予一个答复。 但结果便是,兵部侍郎直接被拖出去,罚二十军棍,外加上禁足一月。 这个结果,导致武官一脉齐齐怒了,文武之间原本因为许清宵而缓和的关系,急剧下降。 大家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思考方式,陈正儒等人思考的是大魏国势,武官思索的是大魏国威,两者都很重要。 大国就必须要有国威,若无国威,势必会影响到大魏国运,若不是这点,这些武官也不会如此激烈强求开战。 谁不想有钱有粮打仗?谁希望一仗打完,自己赢了,可国家没了? 总而言之,这段时间很憋屈,极其的憋屈。 如此,又过五天。 已到十二月份。 十二月月初,京都发生了两件事情。 大魏文报搞了个什么庆年活动,三折低价售卖大魏文报,持续一个月,在外人看来是许清宵想要通过降价方式争取市场。 而大魏儒报,则在十二月份,刊登发表了一篇新的文章。 【隐而不宣,尽失国威,泱泱大魏,有何可惧】 这是大魏儒报最新发表的文章。 这篇文章发布后,一时之间,激起千层浪。 文章开篇便是指责六部意图将此事隐而不宣,不告诉百姓,想要压下,贪生怕死,而后更是阻止世人讨论此时,想要逃避,害的大魏失去国威。 文中重点就是,大魏王朝乃是上国之上,面对区区异族国的挑衅弹劾,竟然不敢回应,这都已经过了半个月了,同时还特意写了几段来自异族国读书人的言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