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有些远_忙碌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忙碌2 (第5/6页)

地看着这孩子。因为穿刺后留置在侧脑室的引流管,一直在引流脑脊液。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缓慢降低颅内压,预防术中切除病灶后,压迫解除、中脑水管畅通了,以至减压过快,脑组织塌陷明显、进而导致发生颅内出血的可能,甚至出现脑疝危机生命。

    这个患儿也是今年截至到目前的、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关系、单纯就是因为病情严重,没用排队等候、就被陈文强破格收入院、提前做手术的患者。

    小患者实际是九周岁半。在一个月前出现阵发性、针刺性的头痛,以枕部明显,加重一周,入院前三天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当地医院检查,脑ct发现第四脑室、小脑有占位性病变,不规则的略高密度影,双侧脑室扩大。

    立即就转诊到省医来了。

    陈文强上周收他住院的当天,就安排他做了mri检查。结果是第四脑室、小脑有一类圆形的占位病灶,呈等t1、长t2信号影,注射造影剂之后病灶强化明显。

    病变位于中线,类圆形,中心有囊变。基底部与小脑蚓部有明确关联,向前凸入四脑室内。四脑室上面有扩张。

    而患儿除了急剧的视力下降,再未有阳性体征。眼科会诊结果是视神经乳/头水肿,边界模糊。

    但是陈文强和李敏等人的感觉却不好。孩子年龄小、起病急,通常意味着是恶性肿瘤。虽然是以颅内占位性病变梗阻性脑积水收进来的,但实际上他们比怀疑(室管膜瘤?)更倾向与(髓母细胞瘤?)的诊断

    陈文强向患儿家长做的术前交代,就是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

    *

    这个手术要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这是李敏做过很多次的一个径路。手术的第一个要点就在体位的选择上。

    俯卧位和侧俯卧位。

    前者有利于显露和打通导水管,但这个体位对护理要求高,对气道管理的难度也大。同时也增加了手臂的cao作距离。

    后者降低了护理的难度等,但是侧方手术由于肩部的阻拦,也增加了到达术野的距离。考虑到孩子小,肩膀宽度等,最后还是选择了侧俯卧位。

    李敏给麻醉后的患儿摆体位。她在马大夫帮忙抱住患儿的情况下,将患儿的整个身体“轴”式侧俯卧,同时让患儿的下颌尽量靠近锁骨窝。

    固定好头部和身体的位置后,李敏请陈文强检查。

    “老师,你看看这样可以了吗?”

    “唔,可以。划线吧。”

    李敏接过冯姐递过来的龙胆紫棉签,从前囟点开始,沿着正中向后画到颈椎c7,在枕外隆突上1cm打了一个x,然后从c7逆行向上摸到c4的位置,再打了第二个x。

    两个x之间就是这次手术的切口。

    陈文强检查后确认无误,说:“刷手吧。”

    手术开始了,陈文强刷手后穿好手术袍,抄手看着李敏带着马大夫去做。

    ……

    从术前画线的两x之间切开,分开皮下组织后,李敏顺利地找到了“白线”——项韧带。这是颈部肌rou附着的双层致密弹性纤维隔膜,内里有少量的血管穿行。切开“白线”到达颅骨,分离骨膜后,暴露手术需要的、至关重要的几个骨性标志:

    枕外粗隆、上项线、下项线、枕骨大孔后缘、寰枕关节、寰椎后弓等。

    “慢一点儿。”陈文强提醒李敏。

    “是。”

    李敏放慢速度,按照预定的手术方式,取下骨瓣后,要切开硬脑膜了,陈文强才上场了。但他也没接过术者的位置,他让李敏继续做。

    “y”形切开硬脑膜,暴露小脑左右半球、枕大池,打开枕大池,清理小脑表面蛛网膜。李敏一边做,陈文强一边给实习生讲解。间或陈文强也会问李敏,比如现在:“你钳子下面的是什么血管?”

    “小脑后下动脉。”

    “小拉钩。”李敏要了拉钩,塞给陈文强和马大夫一人一个。“把扁桃体拉开。”

    这个扁桃体是小脑扁桃体,而不是喉部的那个。(笑)

    李敏一步步稳定地向前cao作。这就好像是从省院下班回家一样。认识路,可以很顺利地从17层大楼的东侧门出楼,穿过省院的东大门,过一条小马路,就到了宿舍区。

    现在李敏熟门熟路地把下髓帆切开,就将第四脑室及其底部暴露出来了。切开小脑下蚓部,肿瘤暴露出来。

    ——灰红色的一团、看起来与鹌鹑蛋相仿。但很不幸地,这一团肿瘤组织与四脑室底部室管膜有粘连。

    术前看片子就怀疑手术将要在这里遇到麻烦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