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杂谈李世民(免费章节) (第3/5页)
即使只有高中生的文言文水平,便可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史书中说的很清楚,起居注语多微隐,什么叫微隐呢?春秋上说: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这个时候,唐太宗是尊者,是贤者,所以起居注自然而然为他微隐了,根本就不需要唐太宗的命令,史官自然而然就把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模糊处理,这些肯定也包括所谓的玄武门之变。 但是从唐太宗的话中可以得知,他是非常坦荡的,甚至是理直气壮的,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他以周公、季友举例子,表示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是合理的。 所以他的是责备史官,把那些写的隐晦浮夸的词删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史官要有一说一,别替老子藏着掖着的,好像老子做贼心虚似的,要写就大胆的写。 《贞观政要》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太宗见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之变),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魏征都没对此说三道四,反而褒扬唐太宗实事求是的精神!谏臣魏征即使真的畏惧玄武门之干系重大,也绝无可能在这件事上主动溜须拍马。 所以这明明是展现了李世民的胸襟气度,为什么到了某些人嘴里就变成了篡改历史了呢?如果真的篡改历史,他第一个要改的,就是把他看史书的记录给删掉! 而且唐太宗之前看的是大唐国史,不是他私人的起居注!而且说起私人历史,他的确也想看过: “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 “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 “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 “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太宗以为然。” 唐太宗:我能看自己的起居注吗? 褚遂良:滚,不能,我还没听说要看自己起居注的皇帝。 唐太宗:我有不好的地方你记下来了? 褚遂良:放心吧,全记下来了。 刘洎:放心吧,就算他不记,我们也会记。 唐太宗:……算你们狠。 唐太宗连自己的起居注看都不能看,何来篡改之说? 关于所谓的“篡改历史”,史书上还有这么一段记载: “至七月八日。又谓遂良曰。尔知起居。记何事善恶。朕今勤行三事。望尔史官不书吾恶。一则远鉴前代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鹰犬平生所好。今亦罢之。虽有顺时冬狩。不逾旬而返。亦不曾绝域访奇异。远方求珍羞。比日已来。馔无兼味。自非膏雨有年。师行克捷。未尝与公等举杯酒。奏管弦。朕虽每日兢惧。终藉公等匡翊。各宜勉之。” 李世民:宝宝很乖的,知人善任,不听谗言,而且能固守本心。过去喜欢玩玩鹰犬,现在也不玩了,虽然偶尔打猎,但是不超过十天就返回了,也不像汉武帝那厮跑到西域求珍宝,就算是出征打了胜仗,回来也没有饮酒作乐。宝宝战战兢兢,还好有你们这些大臣的辅佐(拍个马屁),你们别在史书上写我坏话了,让我们永远做彼此的天使吧! 李世民篡改过历史吗,最后几年甚至都有点向褚遂良讨饶了,要是真的能修改历史还用得着如此? 而且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旧唐书》是五代时期编撰的,《新唐书》是宋朝编撰的。编者根本不怕唐朝的皇帝 既然今天随便一个人都能“看出”唐太宗“篡改了”历史,那么史料更加丰富的古代,史学大家刘昫、赵莹、宋祁、欧阳修等人全部都看不出来了?还是说他们都是和李世民有亲戚,帮着李世民篡改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