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杂谈李世民(免费章节) (第5/5页)
来没有战功? 甚至得益于李世民的胸襟,就连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也在正史中记录的非常清楚,甚至连唐太宗亲自射杀了自己的哥哥这件事情都记录下来了: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荐元吉北讨,欲因其兵作乱。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 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因曰:“臣无负兄弟,今乃欲杀臣,是为世充、建德复仇。使臣死,虽地下,愧见诸贼。”帝大惊,报曰:“旦日当穷治,而必早参。” 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知?”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时帝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入。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 如果李世民真的要改史,何必要让史书记录下自己的罪状?杀害手足兄弟?并且斩草除根连侄儿也不放过,这些事情都明明白白地记录在史书之中。 亦或说,李世民因为得位不正篡改唐初国史,已经是学界的共识,你比陈寅恪、黄永年、李树桐这些前辈学者还nb?欧阳修、宋祈这些宋人掌握得史料丰富,他们对唐初历史的认知就比今人深入?合着我们的现代史学这一百多年都白发展了,陈寅恪、黄永年这些人都是在招摇撞骗呢?后人不断利用人的资料和成果,不断地解决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问题,所以才有学术上的进步,你懂吗? 总之这些人的观点就是,李世民改史是史学界的共识。就这一句话就足以显示出他的无知,因为这从来不是共识。 还举起了陈寅恪、黄永年、李树桐这些民国的史家前辈的观点来反驳,这更可笑了。 且不说这三位前辈的造诣能不能比得上欧阳修等人,就说这些人的观点:因为这三位前辈说李世民改史了,所以李世民就改史了。 迷信专家简直贻笑大方。他还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这些大师都是错的,合着我们的现代史学这一百多年都白发展了? 那几位前辈的确是国史大家,但是请想清楚他们的年代,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最动荡的年代,山河破碎,历史资料非常匮乏,肯定没有宋时国家组织修史时的资料多,观点有所偏颇很正常,但是被人迷信实在好笑。 “后人不断利用人的资料和成果,不断地解决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问题,所以才有学术上的进步。” 这句话本身很对,我们现在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史学资料俯身可拾,所以研究之后,对于一百年前的史学大家们的一些错误的观点,也可以进行补充和适当的批评。 我拿的都是史书原文,而“我认为”“前辈学者们认为”云云,这无疑非常的不严谨的。 又说:参与编撰《贞观实录》的许敬宗人品不行,或许会故意曲笔,以迎合一些掌权者。 但是,这和唐太宗篡改历史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撰写起居注的是褚遂良,而且唐太宗本人就已经批评了许敬宗撰写实录的曲笔之处! 且史书中又云:“敬播,蒲州河东人也。贞观初,举进士。俄有诏诣秘书内省佐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寻授太子校书。史成,迁著作郎,兼修国史。与给事中许敬宗撰《高祖》、《太宗实录》,自创业至于贞观十四年,凡四十卷。” 贞观十四年之前的实录不是许敬宗一个人修的,而是和敬播两个人合修的,而且敬播是有良史之称。 “时梁国公房玄龄,深称播有良史之才,曰:陈寿之流也。” 甚至贞观后十年的实录,是敬播独自完成的: “(敬播)又撰《太宗实录》,从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三年,为二十卷。奏之,赐帛三百段。” 当然人们也可以说,许敬宗也是前期的负责人之一,所以史书还是可能有问题,但是,史书又有记载: “高宗咸亨四年:三月丙申,诏刘仁轨等改修国史,以许敬宗等所记多不实故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唐高宗时期,刘仁轨把国史又修订了一遍,许敬宗撰写的许多不实的地方都修正了。 综上所述,李世民并无任何修改历史之行为,甚至都没有真正看过史书。所谓太宗改史,不过是好事者的无稽之谈罢了。 传者坏,信者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