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晚唐浮生 第804节 (第2/3页)
杨行密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 “自刘宋以降,北朝屡屡南下,所恃者乃高车、六镇突骑。胡人以中原之法训练,以中原军纪约束,辅以中原甲胄,故不断蚕食南朝淮北之地。”高勖说道:“六镇突骑,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来去如风,让南军一筹莫展。” “可有解法?”杨行密问道。 办法肯定是有的,不然南朝早被灭了,就是不知道这个办法他能不能用,这才是关键。 高勖叹道:“淮颍突骑。” 淮颍突骑这个名字,对此时的南军来说,真的有点陌生了,于是高勖进一步解释。 “汉光武帝立国后,有河北元勋,亦有南阳贵戚,于是以这两者为核心,组建颍川突骑,置于淮北。一开始并不成功,因为颍川乃后汉腹地,颍川突骑战力日衰,不堪大用。不过在中朝(西晋)灭亡之后,颍川成了前线,突骑与敌厮杀,战力日渐强大。刘裕靠步兵灭了南燕的骑兵,但他依然对鲜卑虎斑突骑喜爱有加,将其收编,置于淮水南北,至此有了淮颍突骑。” “南朝之淮颍突骑与北朝之六镇突骑,争斗数百年,也曾有过辉煌战绩。比如刘宋大将薛安都于陕城大破六镇突骑,阵斩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 “大王,要对付夏贼骑兵,唯有以骑破骑。南朝的淮颍突骑最初也是靠吸引北朝叛乱失败南投的流人组建,后来收编北朝降兵,日渐完善。大王或可从此方面入手。” 杨行密有些失望。 这算什么建议?这不是南北朝了,南方的骑兵传统已经大大衰弱,远不如几百年前,怎么组建“淮颍突骑”? 拓跋仁福、朱瑾、朱瑄、胡规等人确实都是难得一见的骑兵人材,但马场、兵源都不如当年,组建难上加难。 “除此之外,还有何法?”杨行密又问道。 “舍此之外,或许只能学学刘寄奴了,以舟师、步兵相配合,沿河行动,不浪战,所过之处,要么用战车遮护步军侧翼,要么筑城拱卫粮道,要么干脆直接舟师运粮、运兵。”高勖说道。 其实这里面有个隐含的前提他没讲,需要你的步兵能打。 刘裕的步兵在看到铺天盖地的后魏骑兵时一点不慌,敢打敢拼,以步破骑,如今的淮军能做到吗? 平心而论,这些年南方步兵的战斗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毕竟承平多少年了,人皆安逸,敢以命相搏的人少。而北方一直在战乱,好勇斗狠、敢打敢拼之辈层出不穷,双方的兵源差距就很大。 这从蔡人南下江南后就看得出来。孙儒的兵,其实真正的蔡人并不是主流,但被“蔡化”的淮南、江南兵,战斗力飞速提升,进步有目共睹。可在提升之前呢?战力十分羸弱。 高勖其实不太看好淮军步兵能正面击败夏军。 而步兵、骑兵都不如,这仗就不太好打了。 杨行密其实也意识到了这点,听闻之后沉默不语。 淮军步兵大举前出,结阵之时,或许不怕夏军骑兵,但人家也有步兵啊,邵树德此贼可比后魏难对付,他其实是靠步兵起家的。 “拿地图来。”杨行密坐回了胡床,吩咐道。 徐温一溜小跑,将地图摊开在了桌案上。 “河南道,共有汝、颍、蔡、涡、涣、汴、泗等河自北向南汇入淮水。”杨行密指着地图,说道:“汝、颍等河先不去管他,只看汴、泗二河。” 众人凑了过来,仔细观看。 “若遣舟师入汴、泗,可能截断夏贼骑军活动路线?”杨行密问道。 这两条河都通往汴州,也都汇入淮河,徐、宿、泗三州就夹在这两条河中间。夏军那么多马匹,单靠抢是维持不了后勤补给的,定然要从汴宋亳颍等州输送过来,如果能截断河流,或许便可断掉夏军补给,逼迫他们撤退。 “大王,汴水不够宽,难也。”高勖想了一下,道:“泗水河阔水深,或可尝试一下。” 杨行密又皱起了眉头。 这意味着要放弃泗水以西的广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