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3节 (第4/4页)
收到张九龄的荐书,睹物思人,不由得老泪纵横。贺知章是时已八十余岁,实谓高寿之人,身为集贤院学士,又新被授为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 贺知章再睹李白诗稿,就见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实为继屈原之后最为可称的诗人。贺知章此前已从王维那里知道一些李白的事迹,得知他经常漫游访道,实为得道之人。为谋李白出身,贺知章入玉真观求见玉真公主,将李白诗稿奉上,又言李白之道法。 经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引荐,李隆基又观李白诗稿,对李白也是大加赞赏,遂嘱有司召李白入京。 李白将儿女安顿好,然后独身奔赴长安。其行走之际,驿路两侧秋色正浓,田野与山间多以红黄叶儿点缀于浅绿之中,白云伸展于蓝天之上,这秋高气爽的快畅之意正合了李白此时的心绪。李白的性情向来旷达,如今怀揣皇帝见召的诏书,其心情激荡,每至驿所时便辄取美酒相饮,一路上又写出不少佳诗,其中一首最显此时心情,诗曰: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诗中歌咏鲁仲连却秦救赵的故事,描绘出其倜傥豪迈的气概以及功成不居的高尚,李白实以此诗自比。 经过一路跋涉,这一日李白终于进入长安,是时正是薄暮时分,他得人指引径直寻到贺知章府前。门人入内禀报,他就在门前等候。 少顷,就听门内杂沓脚步声响起,一个既苍老且粗洪的声音喊道:“来客果真是太白吗?”其话音刚落,李白就见一名老者带领一帮人迎出门外。 李白拱手答道:“在下正是李白。来者莫非为贺公吗?李白冒昧来访,请恕唐突。” 贺知章哈哈大笑,上前携起李白之手向内引走,说道:“老夫算着日子,觉得这几日该是太白入京的时候了。哈哈,我等早已望眼欲穿了。走、走,且请入堂中,待坐定后,我再向你介绍诸位。” 李白见贺知章身后数人皆笑容灿烂,奈何其手被贺知章相携无法施礼,只好颔首示意。众人入堂后坐定,李白被迎至主宾位,贺知章仰头笑道:“今日老夫邀友聚饮,尚未开宴,而太白即至。呵呵,想是天意如此,让我等今日特意替太白洗尘。来,来,太白,老夫先将在座诸位向你介绍一番。”贺知章手指李白的对面,介绍道,“这位名为李适之,却是当朝左丞相兼知兵部尚书了。” 李白起身拱手道:“李丞相之大名如雷贯耳,不料今日有缘相见,李白实在幸运。” 李适之也急忙起身还礼。 贺知章依次介绍下去:“此人名苏晋,现为太子左庶子,也有诗名;汝阳王李琎,系让皇帝之长子也;齐国公崔宗之,现任侍御史,为功臣崔日用之子;这名焦遂虽为布衣之身,却以嗜酒闻名;张旭又称‘张颠’,其草书最似本人。” 李白一一与他们见礼,心中又暗自嘀咕道:“这帮人中既有王公,又有布衣,他们缘何聚在一起?” 贺知章似乎猜出了李白的心意,笑问道:“太白,老夫现在已能熟背《将进酒》,其中有句‘会须一饮三百杯’,莫非你也为嗜酒之人吗?” 李白欠身说道:“好叫贺公得知,李白此生须以酒相伴,今日若非行路,早已酒意醺醺。贺公刚才言道要为李白洗尘,李白早已心痒难耐,恨不得及早痛饮一回。” 在座之人皆会心大笑。 贺知章笑道:“呵呵,太白今日入席,果然为天意。太白呀,知道我们这帮人为何聚在一起吗?” “李白其实不知,正想问询贺公。” “呵呵,看来我们皆为同道之人嘛。太白,在座之人身份不同,然共同有一件喜好之事,即是嗜酒如命。” 李白闻言大喜,击掌赞道:“好哇,看来我李白此次入京果然为上策,不说其他,能够结识如此一帮酒友,足令人欢喜若狂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