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11/26页)
餐,然后由小云亲自动手,将他打扮得体体面面,双双出游,到日落昏黄,回来沐浴纳凉。一杯在手,无所不谈,当然谈禅理、谈史学,对小云来说,都嫌太深了些,但也还不至于到对牛弹琴的地步,就这样,龚定庵已觉得难能可贵了。 这天——六月初九,魏仲英一早就来了,将龚定庵从床上唤了起来,他首先表示歉意。“一大早扰了好梦,实在于心不安。不过,”他的表情显得很认真,“何太守、卢大令都在找你。” 一听这话,龚定庵不免自惭荒唐。此行有好些正事要办,何俊要陪他去看阮元。卢元良至今尚未见面。有求于人,而漫不经意如此,岂不教愿意帮他忙的朋友寒心? “我再给你看一封信。” 这封信是个抄件,受信者与发信者的姓名都隐去了。信上说:“某祠部辩若悬河,可抵之隙甚多,勿为所慑。其人新倦仕宦,牢落归里,恐非复有罗网文献,搜辑人才之盛心也。所至通都大邑,杂宾满户,则依然渠二十年前承平公子之故态。其客导之出游,不为花月冶游,即访僧耳。不访某辈,某亦断断不愿见。” 礼部祠祭司的官司,别称“祠部”。这封信中所谈的当然是龚定庵,不满之情,溢于言表。由“不愿见”三字,可知是见过一面的人,因而他问:“这是谁写的?” “你就不必问了。”魏仲英说道,“‘其客导之出游’云云。连我亦骂在里头了。快走吧!” 走亦不是件容易的事,龚定庵想了一下,将魏仲英拉到一边,悄悄解下一个金表、一块玉佩,塞在他手里,低声说道:“看,能不能换一百两银子?” “要开销这么多吗?” “在这里住了六天,小云还替我从里到外,置了衣服,只送个整数,在我觉得已很菲薄了。” 魏仲英将金玉二饰塞还给他。“我带了一个元宝来的。”他说,“如今只好再叫人回去拿钱。” 说着,他转身招呼他的小厮,回家向账房再支五十两银子,立即送来。 “你可以收拾东西了。” “没有什么东西要收拾。”龚定庵喊道,“小云,小云!我要走了。” 正在梳妆的小云,手握长发,走到客座。“魏二少,”她含笑致歉,“头还没有梳,没有出来招呼你,请坐!吃了饭再走。” “对!”龚定庵说,“吃了饭一起走。” 魏仲英点点头,转脸对龚定庵说:“你写两首诗赠别吧?” “怎么?”小云接口问说,“走了,不回来了?” “对!”魏仲英抢着代答,“他家老太爷派了专人来接他了。”这是硬生生将龚定庵的留恋之意割断。良友的苦心,龚定庵当然谅解,但小云却有“棒打鸳鸯两离分”之感,因为有好些衷曲,犹待细诉,因而问说:“哪一天再来?” “今晚只怕就要上船了。”仍是魏仲英代为回答。 “我是说回杭州以后,什么时候再来?” “那就不知道了。”龚定庵吩咐,“你拿笔砚来。” 等将笔砚取来,魏仲英说:“你念我写。”说着执笔在手,望着龚定庵。 “坐索诗债。”小云笑道,“当名士也是苦事。” 龚定庵与魏仲英相视一笑,然后念道: “能令公愠公复喜,扬州女儿名小云。 初弦相见上弦别,不曾题满杏黄裙。” “慢点,慢点!” 小云突然一喊,魏仲英便搁笔问道:“干什么?” “你归你写。” 说完,她转身入内,出来时,手里提着她的那条新浣的杏黄裙。 “你自己说的!”小云向龚定庵说,“题吧!”接着,她将裙子铺在桌上。 “真的要题杏黄裙,倒也是一件韵事。”魏仲英又说,“拿熨斗来烫一烫平才好。” “说得是!”小云又出去了,自然是去预备熨斗。 “妙人妙事。”魏仲英笑道,“一首不足以尽意吧?” “当然。不过也不宜多。”龚定庵开口又念了一句,“坐我三熏三沐之——” “此话怎讲?” “你看我!”龚定庵看着自己身上说,“大概你从来没有见我穿着这么整齐过吧?” “‘乃三沐而三熏兮,暨什袭以珍藏。’”魏仲英念着《荆山璞赋》说,“小云打算把你留下来?” “不!”龚定庵又念,“悬崖撒手别卿时。” “好!”魏仲英说,“这才是提得起,放得下。” 龚定庵正待回答,小云已经出现了,后面跟着手持熨斗的女佣,于是桌上铺起毡条,摊开裙子,很快地熨平了。 “还是合作吧!”龚定庵向魏仲英说,“你那笔赵字,妩媚之至,正好派上用场。” “那更好了!”小云高兴地说,“双璧!” 就因为她说了一句“双璧”,鼓起了魏仲英的兴致,提笔在手,说一声:“小云磨墨。” “好,我来磨。”小云又说,“要题满哦!” 那条杏黄裙一共六幅,系腰时,两幅折在里面,前后左右,还有四幅要题,魏仲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