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12/26页)
便向龚定庵说:“你先把第二首弄完。”接着为他提一个头:“坐我三熏三沐之。” 龚定庵接口念道:“悬崖撒手别卿时。” 念到这一句,小云抬眼注视,因为第一句她不懂,第二句却听了出来,说到她身上了。 “真的悬崖撒手?”魏仲英看一看小云问,“还是另作后约?” “镜中白发,囊底青蚨,还留什么后约?”龚定庵略停一下又念,“不留后约将人误,笑指河阳镜里丝。” “魏二少,”小云问道,“这两句什么意思?” 魏仲英看着龚定庵笑道:“你自己跟她说吧。” “你说也一样。而且,你说还比较婉转一点儿。” 魏仲英想了一下,为小云解释:“龚大少说,年纪大了,不想把你娶回去了。” “哼!”小云撇一撇嘴,“嫌我就嫌我,说什么年纪大了!我看一点也不大。” “噢,”魏仲英抓住她这句话,紧紧迫问,“你是从哪里知道他年纪不大?” “不告诉你。” “是不是说他跟年纪轻的人一样?” “不晓得。”小云仰着脸笑说,“我又没有见到他年纪轻的时候。” “现在还不是一样,宝刀不老,是不是?” “什么宝刀不老?嚼舌头!写字,写字!墨磨好了。” “还不够,还要磨。”说着,魏仲英伸笔濡墨,用一笔柔媚的赵体行书,先将那两首七绝写了下来。 “好漂亮!”小云非常满意,“好漂亮的裙子。” “也要你这样漂亮的人,才配着这样漂亮的裙子。” 小云笑得越发甜了。“龚大少,”她说,“还要作两首诗。” “填两首词吧!”魏仲英另作建议,“不过,只能用小令,五十字以上的中调、长调写不下。” “没有词谱。” “慢慢想,总记得起来的。” “对!慢慢儿想。”小云说道,“我有一瓶上好的洞庭碧螺春,泡了来请两位品尝。” 等小云一走,魏仲英笑道:“怪不得你像刘备招亲,乐不思蜀。我看不如量珠聘去。” “聘乏明珠,贮无金屋,不作此想。” “只要你有意,还怕朋友不助成你的好事?” 龚定庵不作声,意思似乎有点动了。魏仲英便劝他定居扬州,但话是从问他今后的行止谈起。 “先回杭州,看了家父再说。” “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太爷不愿你远游,你就在杭州待下来了?” “如果家父有此意思,我当然要顺从。不过,家父一直以为‘男儿志在四方’,不会留我老死牖下的。” “这样说,你还要出山,还想做一番事业?”魏仲英问,“既然如此,你又何必辞官?” “那个官做下去,会有什么名堂?”龚定庵说,“我对林少穆还不死心,此外像杨诚斋,跟我亦有约,海疆边陲,或许还能有一番作为。” 他所说的两个人,便是林则徐与杨芳。龚定庵认为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迟早会跟英国人以兵戎相见,他的满怀韬略,可借林则徐的魄力与毅力来发挥。至于平九省教匪的名将杨芳,虽已封列一等侯,但屡跌屡起,龚定庵很为他委屈,如果能佐杨芳的戎幕,他自信不但可以为他取眼前更上层楼的功名,亦能助他成后世之名。 然而在魏仲英看,龚定庵无非纸上谈兵。“这又是你的‘剑气’在作祟了。”他说,“我劝你不必再存什么立边功的空想。不过我不以为你‘剑气箫心一例消’,你最近作的那首诗,倒不妨好好筹划一下。” “哪一首?” “就是:‘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推书闭户人?’这是办得到的。”魏仲英紧接着说,“扬州虽无五侯,盐商亦大不如前,但供养你这位才子的力量,还绰绰有余。你住到扬州来,我包你名成利就,你不是说过:‘著书都为稻粱谋’?我来替你设谋。” “谢谢,谢谢。”龚定庵连连拱手,但没有表示态度,因为被小云打断了。 “哟,”魏仲英很高兴地说,“小云请我们喝工夫茶,难得,难得。” “工夫茶”是从闽粤之间的潮汕一带兴起来的,扬州亦正在盛行,有人嗜之如性命,也有人觉得并无多大道理,龚定庵便不大欣赏,主要的原因是,杯小于螺,缓啜细品,与他豪迈的性格不合。“你们慢慢磨工夫,我自己来题杏黄裙。”龚定庵提笔在手,信口念道,“烹茗、烹茗——”复又搁笔构思。 “这是《调笑令》的起句。”魏仲英问道,“平仄记得起来吗?” “你念来我听听。”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想起来了。”龚定庵说,“还是你来写吧。” “好!”魏仲英将杯中茶一口饮尽,提笔等待。 “烹茗,烹茗,闲数东南流品。美人俊辩风生,皮里阳秋太明。皮里,皮里,流品如侬第几?” “自然是第一。”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