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17/26页)
遂初衣。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看起来他不做官亦不是本心。” 魏仲英大为惊异:“你是从哪里看到了他的这首诗?”接下来又说:“定公精通佛学,最重一个缘字。偶逐、偶倦,无非随缘。如今不是你问他,是他问你,可见得缘已结在你身上了。你的意思怎么样呢?” 小云默然,承认了他的说法。原来确是有个人在小云面前破坏龚定庵,说他儇薄无行,并举此诗为证。此刻她接受了魏仲英的解释,对龚定庵便又回心转意了。 不过,她亦是眼中揉不进沙子的人,当时便问:“他不是说‘不留后约将人误’吗?” “现在亦仍旧是不留后约,不过是我们朋友热心而已。” 魏仲英的词锋亦很来得,轻轻巧巧地闪过了龚定庵的前后矛盾。小云无话可答,开始认真地考虑终身。 “我要回去问问我娘。”她说,“反正你还要来的。” 这是既不见许,亦未拒绝的表示。魏仲英心想,如果彼此有意,不妨撮合。龚定庵除了才气以外,此外没有条件可以让欢场女儿倾心的。至于小云,个性很强,不是什么能逆来顺受的人,强为促成这头姻缘,倘或将来不安于室,双方都会埋怨;两头不讨好的事不能做。 “魏二少,”小云忽然说道,“你教我作诗,好不好?” 魏仲英微微一笑:“你不会请定公教你?” “他人又不在这里。” “好吧,我来替你开蒙。” 意思是将来还有名师指授。小云懂这句话,装作不知,只催促着:“教嘛!” “平上去入,天子圣哲,”魏仲英说,“上去入三声为仄,虽说作诗只分平仄,不过仄声之中,哪里用上声,哪里用去声,还是有讲究的,将来定公会教你,此刻你只记住平仄好了。” “这么说,我光记住平声就行了;念起来不是平声,就一定是仄声,魏二少,你说是不是?” “不错,你的悟性真好!”魏仲英笑道,“不过会偷懒。” “学生偷懒,老师不就省事了吗?”由于小云善解人意,悟性很高,所以魏仲英的兴致极好,很快地便将七绝的作法,教会了小云。 “现在试试看!”魏仲英说,“我出一个题目:答定公。” 小云踌躇着说:“真不知道怎么开口。” “我教你一个诀窍,既然你是答定公,不妨从原诗上面找一处着手,人、时、地都可以。譬如,他说江上女儿,你就用江上女儿作为自称来回答。” 小云细细想了一下,大有领悟,脱口念了一句:“江上小楼两不眠。” 魏仲英大喜。“好极,好极!”他略停一下说,“不过‘小’字一定要改,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小’字不响,这里一定要用平声;第二,小楼是春天的典故。” “嗯,嗯,”小云很快地说,“用高字如何?” “高字好,江上高楼两不眠,很响,而且高楼有望远之意,两相呼应,是酬答的正格。” 得此鼓励,小云大为兴奋,但一想到第二句,立即发生了困难。“老师、老师!”她向走至窗前闲眺的魏仲英喊道,“‘眠’字什么韵?” “噢,”魏仲英走过来说道,“我还以为你是步韵呢!‘眠’字一先;先韵宽得很,大概你想得到的,与眠字声音相近的字,十九是一先。” 小云点点头,复又苦思。时间过得很快,她自己不觉得,魏仲英也有耐心等。但跑堂的不免奇怪,在门外张望了好几遍,只见小云口中念念有词,有时微笑,有时发愣,而魏仲英意态悠闲地喝着酒,实在想象不出是怎么回事,终于忍不住闯了进去。 “小云姑娘,”他问,“还要添点什么?” 小云神思不属,为他打断了思路,微感不悦,因而瞠目以对,不曾搭腔。魏仲英便开口说道:“来个‘冰碗’,再要一碗八宝绿豆汤。” “是!”跑堂的快快地答应着,因为他仍旧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老师,”小云突然眉开眼笑地,“到底让我弄出来了。要不要念给你听听?” “当然。” 于是小云从头念起:“江上高楼两不眠,飘零身世枉华年。幽思欲寄从何寄?独对诗裙只自怜。”她又加了一句:“作得不好。” “你刚学诗,还谈不到好不好。”魏仲英率直答说,“破题儿第一遭,能作得这样,也很难为你了。”他又念了一遍说:“何不直道相思?” “你是说把幽思改为相思?” “是啊。既云幽思,唯恐人知,欲寄的字样,便用不上。” “好!相思欲寄从何寄?”小云又说,“不妥当的地方,你要替我改。” “独对不大好,跟下面的自怜犯重了。” “噢!”小云凝神想了一下说,“老师说得不错,自怜当然是独对,改什么好呢?” “改检点吧!”魏仲英说,“检点有动作在内,相思欲寄无由寄,只好把你的杏黄裙子拿出来看一看,聊寄相思。” “是,是!改得好。还有,枉字我自己觉得不好,可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