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18/26页)
想不出应该怎么改?” 魏仲英略略想了一下说:“改损字吧。” 魏仲英认为小云应该就笔将这首诗写下来,寄给龚定庵,这样处理,具有多重作用:第一,当然是表示小云已愿委身;其次,龚定庵诚为小云所批评他的,到处留情,但他对藏诸金屋,却相当慎重,所以小云的这首诗,可以视作一份正式的“试卷”,龚定庵这个“考官”,必须决定是否“取中”,倘或他对小云只是“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仍旧抱着“不留后约将人误”的宗旨,那也就不必枉抛心力来做蹇修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作用,龚定庵一家,女眷都通翰墨,小云初学为诗,便楚楚可观,这可以使得龚定庵在向老父请求,妻子商量,欲迎小云进门时,比较容易商量。 小云对后面两层作用,自然想象不到,但这首诗作为相思之寄,她是很清楚的。同时她也了解,魏仲英要她这样做,无疑要她作一个愿嫁龚定庵的承诺,所以需要慎重考虑。 考虑下来,决定接受要求。 “来人!”魏仲英将跑堂的喊了进来,“你拿副笔砚来,再要一张好纸。” “笔砚现成,好纸要去买。”跑堂问说,“买多大的纸?” “好的信纸就可以了。” “好信纸有。有位客人忘了一匣北京琉璃厂的彩笺在这里,可以借用几张。” “好极,借用三五张就行了。” 跑堂的将笔砚、彩笺都取了来,小云将彩笺铺在面前,开始磨墨。这一下,跑堂的不肯走了:他心里那个好奇的疑团,快将打破,倒要看看小云究竟要干什么。 但这一下,小云却不肯写了!“魏二少,”她说,“你写吧!” “你自己写不好吗?” “我的字太丑!” “你错了!定公的一生吃亏在书法不好,所以他从不嫌人字丑。” “只要人不丑就好了!”跑堂的在旁边接口。 魏仲英觉得这个跑堂的很有趣,所以不嫌他没有礼貌。小云却瞪了他一眼,不过还是亲笔写了下来。 魏仲英接过来看,跑堂也凑在一旁同观,啧啧称赞:“小云姑娘真了不起,写的字好漂亮。”他又问说:“诗是不是小云姑娘作的?” “你说呢?”魏仲英这样答了一句,但接下来说,“你去看看,我要的东西呢?” “噢,噢,我倒忘记掉了。”跑堂的转身就走。 这是魏仲英特意把他遣走的。因为他要加一段跋语,不便为第三者所见。所以等跑堂一走,便即振笔疾书,一挥而就:“六月十九日小云以礼佛之余,约晤于观音街松翠轩,余示以定公问讯江上女郎之作;小云忽欲从余学诗,以答定公,黄庭初写,风神娟娟,青鸟重烦,幽怀渺渺,知定公必有以慰小云也。”下署:“仲英附识。” 就在此时,只见那跑堂的,一手“冰碗”,一手八宝绿豆汤——使平是他们这一行的特端,平端着飞步而来,汤汁却一点都不曾溅出碗外。魏仲英与小云对看了一眼,取得默契,小云便即纵声大笑,使得跑堂越发好奇,脚步亦更加快了。 魏仲英故意忍住笑,及至等他到了面前,很快地将那张彩笺覆转,然后咧嘴一笑:“不能让你看!” 跑堂的忙了半天,仍旧扑个空,苦笑着怏怏而去。小云复又大笑,笑停了说:“他不知道肚肠根痒成什么样子了?” “有趣,有趣!”魏仲英笑道,“将来讲给定公,他亦是个喜欢恶作剧的人。” 龚定庵此时正沿运河回杭州,船中读陶渊明诗遣闷,感怀不遇,牢sao又发,写了三首七绝: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这是他一再读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拟古九首》的感想。“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谁想得到中年以后,寂处田园的“五柳先生”,少年时曾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以昔视今,以今设想他日,后人读他的那些旖旎风光的词,又有谁想得到他曾数次作“绝域从军”之想,“剑气”不扬,无奈而归于“箫心”?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sao》。 这首诗是用辛稼轩的词意。稼轩词中咏陶渊明、咏菊的很多,将陶渊明比作高卧隆中的孔明,是一种很特殊的看法。龚定庵却是完全同意的——在写这首诗时,他隐隐然感觉到,已与稼轩、渊明呼吸相通了。 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 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 这是有感于陶潜《乞食》一诗,一饭之恩,冥报相贻,其情其事,千古同悲;与杜甫的诗,“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相比较,本性的厚薄自见。 龚定庵自觉这三首诗造诣虽浅,但形容自己的性情、处境,颇为贴切,吟哦久久,不觉入梦,梦见了顾千里,剧谈快饮之际,突然想起,顾千里不是死了吗?醒来方知为南柯一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