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_第382章 道国降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2章 道国降临 (第3/5页)

的派系,例如剑修始祖纯阳派吕洞宾、侍奉五雷的神霄派、以忠孝扶龙庭的净明派许逊、江河日下的符箓宗师阁皂宗、继承古道统的茅山派、清微派、天罡派等等,丹道修持方式因此相当复杂,既有不修神通只修本心的古道修士,也有符录与丹鼎内外兼修的神通道士。

    “而我们卸岭门召请的六丁玉女、六甲天兵,在当时都是地方道宫所属的私有武力。乃至于明世宗嘉靖皇帝后,依托于皇权的凡人也开始凭借着微薄咒力和青词祷文,激发对应物性的符箓术法,考召鬼神,祈福禳灾!也就是各种教门大兴的原因。”

    玄武坛主追忆着:“我们卸岭门和崂山道是一体两面,当初在张道陵师知道保不住这风水宝地,所以留下了这一脉,果然乱世中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只能够随波逐流,积蓄力量以待时机。靠着盗墓、剪径、杀人夺宝,我们发展壮大,熬过了前所未有的乱世,我们这一辈弟子是日本侵华时候入道途的,能活到现在的只有我们几个!

    我是四大坛主中最没天赋的,是黄泛区灾民出身,被上一代玄武坛主收养,甚至原来不知道“如律令”是什么意思。所谓大概不是“如梦令”,后来上一代玄武坛主让我多读书,我看到张岱《夜航船》里说:“律令,雷边捷鬼,行最疾。”才知道原来律令是一种小鬼,归雷神管,跑动最快。急急如律令的意思是说,接到我命令的各个神,都要向这位小鬼同志学习,跑快一点。至于末法时代问题,卸岭门徒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大概是因为术法兴盛的时候,我们的力量还很少吧。我记得那时候老打仗,还经常发生点鼠疫蔓延什么的,不用考虑明天在哪里,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

    “多谢你啊老和尚,看得出你是古风一脉,还夹杂了密宗的黑教术法,其实是苯教秘传。你们佛门在禅武出现之前,视rou身如皮囊,所以这东西是阴神性质的能量,对我的玄武星光体可是大有补助。某种意义上,张道陵也是这种人,求的不是长生之术,而是活在当下。事实上他曾有长生不死的机会……老和尚,你听说过蟠桃会吧,那可不是传说!”

    《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据《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清黄遵宪《车驾驻开封府》诗:“诸侯香草方毡幕,西母蟠桃又绮筵。”蟠桃对于凡人是可望不可即,但张道陵却用来试炼弟子。

    按照官方说法,桓帝、灵帝昏君时代,有沛国人张道陵,初名陵,字辅汉,传说是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出生前,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时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在张道陵二十五岁的时候,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后来叹息道:“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术。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修炼三年,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其所。

    永元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道陵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sao扰,张道陵决心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去了。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赣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六十岁,后又移居巴蜀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汉顺帝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邪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赵公明等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边地。从此妖魔降服,人民安乐,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说话间,犹如烟雾般凌乱飞舞般的阴影,幽魂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