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2 章|合五国苏秦再纵 请使楚张仪赌命 (第10/12页)
存在,泗上将被抹平。” “他们皆有好事,寡人的呢?” “天下。” “唉,”惠王怅然叹道,“太遥远了。寡人看不到了。” “我王已经看到的,是黔东郡与汉中郡,我王行将看到的,或是魏国河东地,还有义渠。” “黔东郡、汉中郡,怕是也看不到了!”惠王摊开两手,又是一叹,“至于河东与义渠,寡人就听妹夫的,拼死一搏!” “我王为何看不到黔中郡与汉中郡呢?” “因为熊槐!” “他怎么了?”张仪假作不知。 “他想得多呀!”惠王淡淡一笑,“他想收回六百里商於,想收回汉中,还想收回黔中郡!” “我王要给他?” “不给不行啊。”惠王又是一笑, “一切如妹夫所说,他让出宋国,他让出卫国,他甚至让出整个泗上,与四国缔结纵盟,寡人不给他怎么能成呢?我们惹怒的是一只发疯的熊,就这辰光,他颁宪布令,奖励军功,征役募丁,欲举全楚丁男与我决一死战!”摇头,多少有些苦涩,“不瞒妹夫,驷哥算来算去,实在拼不起了!”咬紧牙关,“还给他吧!” “这么大个事体,我王为何不交给臣子廷议应策呢?” “议过了。” “众臣怎么说?” “不肯给呀。” “既然众臣不肯给,我王为何反要给呢?” “因为他们不懂寡人!”惠王摆手,“好了,我们不提这个。对了,驷哥正要问你呢,妹夫可有良策?” “臣只有一策,请我王再开廷议!” “再开廷议?”惠王怔了。 “正是。”张仪目光凝重。 惠王凝视张仪,不晓得他作何谋,良久,转对内臣:“传旨诸大臣,廷议朝政!” 所谓的“诸大臣”,不过是太子荡、司马错、魏章、公子疾、公子华、甘茂诸人,外加刚刚回来的张仪。 另有两个列席的,一个是车卫秦,一个是车卫君,后者早升作御史大夫了。 就席位论,张仪仅次于太子荡,在朝臣中列作第二。太子荡是储君,这个席位照理是不能算的,张仪在实际上仅居于一人之下。 “诸卿,诸大夫,”惠王扫一眼众臣,“今朝相国使韩归来,提请寡人廷议朝政。寡人……是以召请诸位,就眼前天下诸事,再作廷议。” 众臣面面相觑。 就眼前情势,最大的朝政就是如何处置秦、楚之事。这几日里,大家所议的几乎都是如何送张仪赴楚的事,而谁都晓得,送张仪赴楚,几乎等同于送他就死。这辰光,张仪回来了,非但未予回避,反倒自请廷议朝政,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 “相国,”惠王看向张仪,“你刚从中原回来,请给大家讲讲中原的事!” “王上,诸位大人,”张仪拱手一周,“中原的事,诸位想必都已知晓了。楚王使三闾大夫屈平为使,在苏秦协助下,先后与齐、魏、赵、燕四国达成协议,除韩之外,合纵五国,会盟在即。与此同时,楚国也发生大事,楚王颁宪布令,改变旧制,奖励军功,征丁募役。楚人世袭罔替,楚王此番改制,视军功奖罚并优抚死国之士,这等于变相废除贵族世袭,于楚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众人无不惊愕。 “就仪所知,未来天下必大并为七,苏秦此番纵亲楚齐赵魏燕五国,留给我大秦的只有一个韩国了!”张仪侃侃接道,“在下离韩时,韩王忧心忡忡,惟一维系韩王对我信念的,是宛城。宛城为楚国冶铁重地,失不得的,是以楚王必将血拼韩国,夺回宛城。” 张仪聊聊数语,就将天下大势讲得明晰清白,且这大势于秦而言无疑是严峻的。 “张相国,”太子荡等不及了,插话,“甭扯韩国,还是说说楚国的事。” “请问殿下,楚国什么事?”张仪看向太子,拱手。 “疾叔?”太子荡看向嬴疾。 张仪也看过去。 “回禀相国,”嬴疾被逼到墙角,只得拱手应道,“疾奉王命使楚,楚王使昭睢传达口谕——”顿住,吸一口气。 “昭睢传何口谕?” “所传口谕是,”嬴疾再次迟疑,见张仪目光逼视,接道,“‘你晓谕秦使,寡人什么也不要,只要他张仪!你晓谕秦使,要么秦王交出张仪,要么,寡人打到他咸阳’。” “还有吗?”张仪紧盯住他。 “没有了。” “在下是否可以理解为,”张仪盯住嬴疾,“如果在下去了,楚王就不再讨要商於六百里,不再讨要汉中郡,不再讨要黔东郡?” “从昭睢所传口谕来断,应是此意。” “什么应是?”太子荡冷笑一声,“他就是此意!” “哈哈哈哈——”张仪爆出一声长笑。 所有人都被这声长笑震骇了,先是面面相觑,继而不约而同地盯住张仪。 “也就是说,”张仪戛然止住笑,指向自己鼻子,“在下一人,可永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