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臣[科举]_第337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7页 (第1/2页)

    “凡事都有代价。”唐挽淡淡一笑,道,“陈将军,你要的时机,就要到了。”

    第179章

    其实陈延光的焦虑, 也一直是唐挽的心病。大庸立国百年来, 虎狼环伺,从未获得过真正的和平。如果说南边的倭寇仅仅是滋扰掠夺, 那么北边的鞑靼则是真正有实力侵占国土, 甚至两度威胁京师。

    至和年间的那一次兵临城下,唐挽就是局中人。彼时她虽然与陈延光一道,里应外合地退了强敌,可唐挽心里清楚, 那根本算不上是胜利,不过时运所致而已。若再来一回, 他们恐怕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如今倭寇既平, 唐挽也终于能腾出手来,整治西北边防的大局。

    大庸攘外的策略, 第一是修筑北方的长城。长城沿线设有九大军事重镇, 其中宁夏、甘肃、榆林、固原四镇分布于河套一带,那里鞑靼的势力相对薄弱,战争的压力不算太大;太原地处长城以内,相较其他算得上是安定。最紧张的当属辽阳、彭城、宣化、大同四镇。而这四镇中,辽阳距离鞑靼中心较远,宣化、大同又有山险可守。最吃紧的, 还是彭城。

    唐挽是曾经亲临前线, 对个中情况十分熟悉。她出任兵部尚书之后, 增设彭城、辽阳军务一员, 称总督。兵部侍郎出为彭辽总督, 入为兵部尚书。这是她给陈延光作下的打算。

    唐挽的手中也不仅只有陈延光这一颗棋子。她看中江西巡抚顾争鸣在抗倭时稳定后方的表现,将他调到了兵部做郎中,继而又任命为宣大总督;新科进士周世昌出身花山书院。他的老师写信给唐挽,说他于兵法韬略颇有研习,且熟知西北民情。彼时周世昌已入了翰林院,唐挽硬是将人要了出来,放在兵部教养三年,又派去了彭城做督军。这一切都不符合吏部的流程,所谓的“谢党”一派便抓住了这个机会,对唐挽进行一番口诛笔伐。

    唐挽却丝毫不知收敛。相反,她干脆上了一封《陈兵奏事书》,要求兵部“人权自治”。唐挽的意思,兵部是特事衙门,官员的升迁任免应自行决策,不接受吏部的委派,吏部仅有督察权。

    这份奏疏一经公示,引发了空前的议论。有人认为唐挽的提议合情合理,毕竟兵部掌国防大事,与其他五部的职责差异极大,应当放宽权限;有人觉得此举有违六部分权的初衷,恐怕造成兵部尾大不掉的危险局面。更多的人则从其中看出了内阁的权力之争。吏部明确是归谢阁老执掌的,唐挽明显就是从谢阁老手中夺权啊。

    然而朱批的御笔掌握在唐挽手里。公示不过是走个流程,议论也无法撼动她的决定。她只要动了念头,成行不过迟早。结果已经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