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桃花扇 (第25/32页)
,逃难的人想救也不能。只见苏昆生一个身子时沉时浮,直往下游漂了去。 漂不多远,遇着一只泊在柳荫下的船,苏昆生仿佛听见有女人在喊:“驾长,驾长!行行好,把那个人救上来!” 真正是遇救了!苏昆生只觉得突然间头发一紧,痛彻心肺,悠悠晃晃的三魂六魄,重复归窍——船家抓着苏昆生的发髻,将他拖上了船,覆在船舷,使劲压腰。苏昆生呕出许多水来,眼珠能够翻动了。 “还好,还好,活着!咦,”那女声显得惊诧,“这不是苏师父?” 苏昆生也觉得声音好熟,张开昏花双眼来看,仿佛是李贞丽,但如何不是珠围翠绕,竟是贫妇打扮?只怕不是!心里转着念头,却苦于气息微弱,还说不出话来,只又将眼闭上了。 “驾长,驾长!莫非他又死过去了?” “不碍了!落水的人,魂灵还不曾归窍,且让他息一息,灌一碗姜汤下去,才开得了口。” “果然是贞娘!”苏昆生说,“不想在这里相遇,又不想是你救了我一条老命。贞娘,你如何落得这般光景?” “唉!说来话长。”李贞丽叹口气,“苏师父,你怎的在这里落水?” “我也是说来话长。”苏昆生一身湿衣,冻得发抖,“好冷!” 这就无暇叙旧了,李贞丽唤船家将他领入后舱,脱下湿衣服,裹衾而坐。然后取了一块碎银子,嘱咐船家上岸,设法买一身旧衣服,再沽一壶酒来。 于是苏昆生便隔着舱壁,与李贞丽互谈行踪。他略略叙了此行的经过,便即问道:“贞娘,你既入田府,如何又在这里?” “唉!当初母代女嫁,原也觉得老死风尘,不是回事,想觅个归宿。谁知大妇不容,初到的那天,就受凌辱。”李贞丽用哭声说道,“半夜里把我揪了出来,一顿毒打,几乎半死,至今伤痕还在。” “可怜,可怜!”苏昆生大为不忍,“那田仰莫非就眼看你受雌老虎的荼毒,也不替你出头?” “出什么头?老头子自己都顶灯台跪了一夜。第二天勒逼之下,将我赏与一个老兵做妻房。唉!”李贞丽黯然长叹,“想起在秦淮河的日子,就像一场梦。” 苏昆生也是嗟叹不绝,而且又上了一桩心事。李贞丽彩凤随鸦,也须替她做个打算,因而问道:“既是转嫁,贞娘你如何又在这条船上?” “这是漕标的报船,老兵上岸下文书去了。”李贞丽问道,“如今我也要寻着侯相公,方能替我做主。只是茫茫人海,哪里去觅他。” “贞娘,你休着急!等我慢慢来想个计较。” 纵是兵荒马乱,干戈流离,也还不忘苦中作乐,方排遣得了这前路茫茫,朝不保暮,想起来便揪心的岁月。因此,徐州虽是危城,百业萧条,只有酒楼茶馆,却与旅舍跟车船牙行,一样的生涯鼎盛。 苏昆生讲妥了一家闹市的茶馆卖唱,门口贴出梅红笺的海报,大书:“固始苏昆生清唱候教,日夜两场。” 日场过午就开始了。苏昆生头戴方巾,身穿海青,手摇折扇,踏上歌坛,先自四下打量了一遍,然后拱手说道:“在下苏昆生,落拓江湖,投老思归。谁知鼙鼓声急,硬生生敲断了归梦。进既不能,退亦不可,客里光阴,着实难堪。聊献薄技,娱宾兼以自娱。只是又无弦索,又无箫管,自敲着檀板,独口清唱。客官休嫌乏味,只当我苏昆生别创一格的吹箫吴市。” 也真有慷慨的人,听到“吹箫吴市”这句话,便有人抛过来一块银子,恰好落在苏昆生脚下,捡起来一掂,约莫有五两重,倒觉得沉重得无法承受了。 “这位客官,如此厚赐!”他双眼润湿了,“教我何以为报?” “说什么报不报?”那人是个赤红脸,须眉虬张,仪观甚伟,扯开一条黄钟大吕的嗓子嚷道,“这世界,哪个不亏负了人?闲话少说,大家都是慕名来听你唱曲的,休白耽误了工夫。” 语言不甚客气,却是实在,苏昆生拱手答道:“见教得极是。看客官不是喜欢那‘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人,待我伺候一阕‘逃海’。” 这是苏昆生见他的容貌,仿佛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触机想起《红拂记》中的曲文。“逃海”一阕,苍凉悲壮,必合此人的脾胃。 果然,那人微微颔首,凝神侧耳。苏昆生微咳一声,击板唱道: “一鞭残角斗横斜,猛回头壮心犹热。帝星明复隐,王气见还灭。漫自评骘,打叠起经纶手,王霸业。逶迤山径堕黄叶,雁外流霜月。迢迢去路赊,地北天南,梦魂难越。无端车马叹驰驱,从征又与家乡别。 坐谈间早辨龙蛇,把袖里乾坤,做梦里蝴蝶。恨的人海沸山裂,不禁支发,空跌双靴。只因为,自认做丰沛豪杰,因此上,小觑了韩彭功烈。所事撑达,与他争什么凤食鸾栖?我自向碧梧中,别寻枝节。 摇落长途里,西风分外冽,秦娥梦断秦楼月。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柳色年年伤别,西望长安,哪里是云中宫阙? 空打熬……” 正唱得凄凉激越,满座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