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21章】 接任总统 (第2/3页)
这个忙,实在是我也拿不出那么多军火来。”秦时竹哭丧着脸说,“革命骤起,兵工厂生产能力跟不上啊!这样吧,等我有了宽裕,一定全力以赴支持袁总统好不好?” “你就不能先在名下拨出一点救急嘛!”周学熙换了个角度,“要是都象陆都督这么兵精粮足,袁公就不会窘迫到连弹压的力量也没有!这是国家大事,可不能耽误啊!” “这……”秦时竹愣了半晌,好像被打动了…… 周学熙见状,立即趁热打铁地说:“复生兄的难处,大总统也是体谅的,这些军火当然不能白要,陆军部会下拨专款,以表彰革命胜利……” 秦时竹还在那咿咿呀呀,葛洪义不失时机地出来打圆场:“都督,缉之兄和我们的交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这个忙还是得帮,不然他在大总统那不好交待,我们在面子上也不好看。我看是不是这样,先交付一部分,等过段时间,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后,再交付一部分?” 秦时竹这才勉强答应:“既然这么说,我也不好拂袁公和缉之兄的面子,先答应吧!” 于是,双方谈起了生意,最后决定,一个月内,东北方面交付毛瑟步枪5000杆,配套子弹200万发,山炮炮弹3万发,代价是80万大洋。并决定,这笔交易完事以后,三个月内再成交一笔…… 北方唱戏,南京方面也坐不住了,孙中山给袁世凯发去电报,提出由自己统帅一支南方劲旅北上,会同陆尚荣和秦时竹的部队,帮助维持秩序。革命党人认为这是一个能打乱袁世凯既有兵力部署,在袁的心脏地带插上一刀的好计划。 3月7日,黄兴致电袁世凯,提议以治安为名,将“南军北调”,“移南方业经编成之军,填扎北省。” 蔡元培也天真地向袁世凯建议,派遣南方军队到北京维持秩序,弹压兵变。对此建议,唐绍仪支持,袁世凯坚决反对,有一个陆尚荣已够让他头痛了,再开来一彪人马,他这个总统就不用再做了。由于他的激烈反对,此事终于作罢。 紧接着,袁世凯耍滑头,打了电报给黎元洪,建议由副总统黎元洪到南京代受职权。老黎对袁世凯的心思洞若观火,回敬道:“元洪不能东下,犹公之不能南行也!” 不过,南方阵营中妥协的声音还是占据了上风,特别是令孙中山心情沮丧的是许多省份的都督和民军将领都纷纷表态,要求同意袁世凯迁都的主张。前次被黄兴勒令解散的参谋团,也找到了报复的机会,公开发表临时政府宜设在北京的通电,与陆军部唱反调,使孙中山、黄兴雪上加霜。 8日,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弯了骆驼背,以秦时竹为代表的北疆大员纷纷表态,呼吁以大局为重,支持袁世凯仍留在北京,《人民日报》刊登社论一同造势…… 孙中山无法应付重重压力,在内外势力的压迫下,他终于放弃了要求袁世凯南下的要求,指示南京政府同意专使团的请求,但为了给南方一个交待,也给自己一个台阶,要求袁世凯派代表到南京临时参议院作个说明。袁世凯满口答应,派唐在礼和范源濂为代表前往南京。 袁世凯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成了胜利者。兵变虽然有损失,但毕竟达到了目的,陆尚荣的“配合”又使得无人怀疑兵变的“确实性”。 对这样的结局,民间流传着一首颇有讽刺意味的歌谣:“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今也让,明也让,吃人的老猿称霸王。” 10日,蔡元培闷闷不乐地坐上接他的朱轮金漆马车,向石大人胡同原清代外交部公署驶去,这是袁世凯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的地方。 远远望去,外交部公署冠盖如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