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7页 (第1/2页)
这些机器和文靖安猜想的差不多,分为矿石粉碎机、传送带、搅拌机、压缩机等等组成部分,都是用蒸汽机来驱动的,整体笨重庞大,加上这艘钢铁蒸汽船做背景,很有一种硬核工业味,文靖安以前只看过这些机器的黑白色照片,具体也不知如何安装使用,所幸周洵和林宁宴够聪明,刚才跟在他们后面的十几个西洋人里面,竟然有几个是cao作这些机器的技术人员! 他们不仅把机器买回来了,还把售后和维修带了回来。 周洵特意跟文靖安做了说明:“有钱能使鬼推磨,洋人也有‘二鬼子’,只要钱给得够多,他们自然会跟过来。” 更绝的是林宁宴,他深谙“求”人以鱼不如“取”人以渔的道理,竟把小半个图书馆都搬了回来,那十几个西海人里边有不少就是他舌灿莲花强行说过来的专业技术顾问,他竟然还说:“这次太仓促,为了不耽误你生产肥料和农药赶上十月农时就匆匆忙忙从西海回来了,再给我一些时间,我能把更多东西带回来,我觉得很有必要再出海一趟。” 文靖安大概翻了几本英文化工类著作,感叹道:“宁宴,你是当代林三藏。” 第165章 缺钱 中西合璧更加得力 有了这些现成的理论书籍,文靖安直接是如鱼得水,将这些书籍翻译过来就是一笔无法估算的财富,毕竟他自己记得的东西有限,做这些事业光靠他一个人也不行,需要有更多的传播者。 如此,他征得林宁宴同意,让卢玉邻和杨玄素等人即刻把书籍先搬下去,后面他会亲自主持成立一个“翻译部门”,将这些技术型的书籍转译成汉语。 然后不耽误时间迅速行动,根据厂房和机器的大小轻重商讨出搬运和安装方案,文靖安原本还担心就算有了这些机器,他短时间内也未必能设计出可以正式使用的生产线,现在有了周洵和林宁宴收买回来的西海技术人员,他自己的英语又没有荒废,专业基础也够扎实,完全可以和这些西海人直接交流,中西合璧,更加得力。 很快,他们在港口岸边和轮船之间搭建了一条搬运桥,将那些巨大的机器拆分成部件逐一搬了下来,当天晚上完成了第一条磷肥生产线的搬运和部分组装。由于现在已经是七月上旬,京城附近的稻米即将成熟,农民收割这一季的水稻之后要马上开始翻新水田种植第二季,否则入了秋天气转凉光照不足就会影响水稻收成,为了不耽误农时,在第二季水稻种植开始之前把化肥生产出来投入使用,文靖安等人也不讲那套虚礼给周洵和林宁宴办接风洗尘宴了,反而是争分夺秒,一起把正事办好再谈其他。 于是,七月十五日,也就是第三期的《新华月报》正式发售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