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6章 (第1/2页)
在殿内落针可闻的安静中,他缓缓开口问道:“你说来日反悔……岂不是在说,当太尉宅邸被围的那一刻起,朕便必须对他拘捕处理了?” 这实在是许敬宗话中的漏洞了。 按照他所说,人性是最不能经受考验的东西。 既然太尉有名有权,又被天子一度怀疑,倒不如干脆反了。 所以为了防止这等情况发生,断绝后患就是最好的选择。 可这个围困的决定,起码在此地朝臣所知的讯息中,都是因陛下不在长安而引发的被迫之举,怎能作为一个推断的缘由呢? 若真是如此的话,朝中只怕要人人自危了。 许敬宗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话中确有不妥之处。 不过还没等他回话,已听到李义府抢先一步答道:“陛下此言差矣,若无前因,何来后果!” 长孙无忌所为,不过咎由自取而已,怎能说是因为这出提前的包围,促成了他的结局。 比起许敬宗,李义府还要急于将这份联系撇开。 否则他就要成为这个首要担责之人了! 所以只能是因为长孙无忌先做了初一,才有了陛下的十五。 李治似乎也被这个理由给说服了。 谁都瞧得见,在李义府那话说完后,他有些神思恍惚地重新看回到了面前的书信之上。 又好像,他在看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书信,还有早年间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 这些翻涌的情绪,到最后都只归结于一句感慨:“太尉不当负我的。” 这一句话出口,谁都听得出其中已有几分哽咽。 他甚至以手掩面,像是并不想要让他此刻的失态为外人所察觉。 而后又低声重复了一遍,“太尉不当负我的。” “可我又何尝……” 他又何尝想要辜负太尉呢? 李治无法再说下去,猝然离座而起。 英国公望见这样的一幕,无声地叹了一口气。 长孙无忌身份敏感人人均知。 他既为陛下的亲舅舅,也是先帝留下的托孤之臣,在陛下先前那一句险些出口的称呼里,就已能听出他的地位。 所以一点也不奇怪,陛下在一番“负”与“不负”的权衡过后,竟想要先逃避开来,等到能以冷静的态度面对长孙无忌谋逆一事,再来商议后续。 可还没等李治走出两步,他便听到许敬宗震声问道:“陛下以为,长孙太尉比之薄昭如何?” 李治脚步一顿。 谁是薄昭?那是汉文帝的舅舅! 也是一个……被汉文帝逼迫自杀的外戚。 许敬宗疾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