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大司马_第39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7节 (第3/3页)



    历代人对曹cao的评价常是赞毁皆有,霍峻同样如此。他认可曹cao的才能,却不认可其之品德。若是因为自己身为刘备臣子的缘故,连曹cao的能力都不敢承认,则就是会让人笑话了。毕竟贬曹,则是间接辱刘。

    “仲邈之言如是也!”

    刘备捧着茶盏,感叹说道:“朕壮时与其相知,昔董卓乱政,诸侯联盟讨董。群雄怯弱无能,唯曹cao将寡兵击之,纵虽败于汴水,险些丧命,可谓忠厚汉室。惜时局骤变,忠jian易改!”

    曹cao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昔除jian治吏,忠奉汉室。最终因时局大变,走上了称王开国之路。

    感怀些许,刘备收敛心情,问道:“孝直,曹丕继位可有举措?”

    法正沉吟少许,说道:“曹丕继位,除提拔封赏外,唯令陈群大行九品官人法,于郡中置中正,品乡论,分级而拔士人。”

    闻言,刘备放下茶盏,问道:“曹氏以九品中正革新察举,广收中原人心。今我大汉需革行察举,以正中汉之过乎?”

    南汉北魏属于竞争关系,双方各有抄袭借鉴对方的政治体制,但却有自我调整。

    如早期的都督制,来自二刘因战事特殊,任命霍峻出任都督临时职。后随着战区的常态化,都督则成为常设官职。曹cao将都督职抄去,专督州军事。亦或是曹cao革新税法,南汉新税则在北魏税制上自我进化而来。

    今刘备见曹氏革新九品官人法,生怕落后的他,则是询问众人是否要革新察举制度。

    “陛下,我国不可行九品中正法!”

    王粲直腰拱手,劝道:“我大汉国中多有南逃士人,如多有徐州淮北人,或是荆北南阳人,亦或是关中、中原士人。今举孝廉不分籍贯,不以品阶而行。若效仿魏人,侨人何以安?楚、吴士人位卑,又何以自处?”

    历史上南北朝中,南朝之所以要设立大量的侨郡,不是南朝闲得蛋疼。而是南朝为了维护北方流亡士族的权利,必须设侨郡安置。

    如魏晋时期推行的中正制,中原士族门楣大部分比南方士族高。南方士族可以通过地方州郡出仕,那么没有家乡的中原士族则无法出仕。

    故而从东晋开始,为了保障中原士族出仕,在地方上设立大量侨郡,进而是侨州。

    今南汉如果想推行九品中正制,那必然是要大动干戈,且会严重损伤吴、楚士人的利益。王粲虽是中原高族,但他作为刘备的秘书长,王粲必须提醒刘备别瞎搞。

    法正捋须而笑,说道:“陛下,曹氏所制九品制,将人才分九品,人得其用,门楣高者或可举上品,实与中汉孝廉之制多无差别。其间若有可取之处,唯据人才品级而委官职,以免大材小用,小材大用。”

    “这般吗?”

    刘备蹙眉微思,说道:“九品之制是为曹氏笼络士人之策,更正孝廉重德轻才之旧举。我大汉效行旧制,郡守举孝廉,尚书台断其能。朕恐重蹈中汉之弊,如童谣言,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霍峻沉吟良久,问道:“不知陛下可闻阳嘉新制否?”

    “昔顺帝时,因孝廉、茂才所举非人,左雄则请奏‘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时因年号阳嘉,臣称其为阳嘉新制。”

    “时凡州郡所举茂才、孝廉,至尚书台端门,考其虚实才干,以观才能如何。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凡以上能中者,不拘年幼,不分老迈。”

    “左雄大行科考,时陈蕃、李膺、陈球等三十余人得拜郎中,三人名震天下,是为一世之俊杰。十余年间,中汉朝堂风气为之一振,后因左雄病逝,新制则被束之高阁。”

    “今我大汉初安,陛下为扬两汉之良政,不如改孝廉,重启新法。陛下分类别科,令州郡茂才、孝廉至尚书科考,以免丞相岁岁躬亲孝廉,亦能免重蹈中汉之弊。”

    中国科考的启蒙非常早,非是起源隋,而是源于东汉末年。虽然左雄的新制持续时间不久,但对后世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即便是魏晋盛行的九品中正制,在推行一段时间后,因弊端的出现,曹魏也重启考试制度。

    南汉长期是草台班子,刘备称帝不久,孝廉、茂才由诸葛亮亲自考核,不曾出过纰漏,刘备则没在意。

    不过霍峻因有后世知识,时常有思考如何将科举制融合入察举制度,推动察举制的革新。今借着曹魏施行的九品中正制,以阳嘉新制为借口,正好推动南汉的选官制度变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