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22节 (第1/3页)
忽然,霍攸之从席上起身,拱手说道:“下邳深居北境,易遭围困,非勇将者,不能守之。末将自语韬略,今斗胆率兵坐镇!” “嗯?” 霍峻略有惊讶,他本想让丁奉守下邳,竟没想到侄子霍攸之自告奋勇。 出于提拔侄子之意,霍峻问道:“下邳城临近泗、沂二水,易遭水淹,此将何以御?” 霍攸之不假思索,说道:“当建小城御之,下邳西南高而东南低,当筑小城于西南,与外城相套。如贼至城下,我先守外城退之;如贼破外城,则退守小城。” “小城加修高台,广积粮草,纵洪水滔滔,亦能免其所害。除非泗水倒灌下邳,淹及城楼。否则小城不失,下邳可全。” 下邳城虽是大城市,但因战事之故,仅能作为要塞。但于军事要塞而言,下邳城周围十二里,如果不居住百姓,仅用于屯兵,实在是太大了。霍攸之所言修筑高台小城的建议,正是霍峻腹中所思。 “好!” 霍峻欣喜不已,任命说道:“即日起,你任下邳城督,从调都督府之军令。” “多谢都督,攸之当不辱使命!”霍攸之答道。 此番北伐,诸将各有建树,霍峻写疏为诸将请功。且将郡守一干人事任命上奏,高翔转任庐江太守,治六安;东海太守由霍笃出任,治郁洲;徐盛拜下邳太守,治钟离。 在下邳休整兵马期间,霍峻与蒋济商讨,为了更好兼顾淮北,决定将江淮都督府的治所,从合肥挪到淮东广陵。除了挪治所外,霍峻还向中枢,求调兵马至江淮,加固淮北的防御力量。 第526章 国内动静 初秋时节,雨季已过,温度骤然已降。 忙碌一早上的诸葛亮,抚扇而走至堂门,抬头望天际,放空下眼睛,唯见长空寥廓,风轻云淡。 北伐期间,刘备虽是率军离朝,但幸有诸葛亮在,朝廷依旧保持运转。各州郡政务从千里之外,通过水道转运,送抵武汉尚书台,由诸葛亮亲自批复。 当然刘备在与不在,其实没那么大区别。丞相制下,丞相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尤其是在尚书台出来之前,丞相就是政治一把手。 今诸葛亮在朝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是常务副皇帝。如诸葛亮想安插党羽,估摸能把刘备瞒得死死。所幸诸葛亮无此念,提拔人才的权利,诸葛亮几乎不插手,而是上报于刘备。 且诸葛亮充分发挥好尚书台这个机构,听取良言,与法正、刘巴、霍峻等尚书台官吏,共治南汉。 杨仪绕过廊庭,行至诸葛亮跟前,禀告道:“禀丞相,董公棺椁已在夏口下葬,钱粮已尽数下赐。” 董公者,董和是也。 南汉平蜀之后,董和因自身出众的能力,及刘璋女婿的身份,被刘备所重视。在南汉建国之后,被任命为少府,专门负责与少数民族的事务。 今五溪蛮、南中蛮、百越、交蛮能大体臣服于南汉,除了南汉自身武德充沛外,则与董和所提出抚夷政策有关。 董和在朝参议政事,时常因政令纰漏不足之事,往来数趟纠正诸葛亮的过失。故而诸葛亮非常器重董和,常将董和与徐庶相提比论。 诸葛亮手中的羽扇微停了下来,长叹说道:“黄老将军病逝,董公病故,文武大臣相继去世,当折我大汉一臂。今董公去世,何人可继乎?” 在刘备北伐后不久,大将黄忠于家中辞世,诸葛亮替刘备参与葬礼;上月,大臣董和病故,亦是由诸葛亮出面,替刘备抚恤家眷。 因朝廷俸禄微薄之故,黄忠、董和二人去世,几乎是家无余财,诸葛亮不忍心见之,从府库中取钱粮赏赐与二者。 黄忠本不至于如此,其因战功卓著,刘备赐予钱粮众多。但仅是因为黄忠在去世前,念及追随他的部曲,特将家中所留钱无偿赠与这些部曲家眷。 “大汉疆域千里,朝中能士众多,岂无后继之人,还请丞相宽慰!”杨仪说道。 诸葛亮长吐口气,将心中阴郁散去。从人才的角度出发,如杨仪所言这般,大汉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