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2节 (第2/3页)
土广袤,贤能俊才众多,加以提拔寻觅,后继之人绝对不少。 诸葛亮似乎想起什么,问道:“尚书台中,众人言威公与仆射不睦,可有此事?” 关羽治南郡时,杨仪从曹魏那边投靠过来,关羽则是将杨仪举荐与刘备。 杨仪归正的态度可嘉,刘备赏识其能力,初封为兵曹掾,后拔为尚书。然杨仪性格问题,他与很多人都存在矛盾。 今因小事,杨仪与上级刘巴发生争论,此事在有心人的散布下,得以传遍尚书台。 杨仪的脸红了起来,低头答道:“回丞相,确有此事。非是什么大事,仅是琐碎小事而已。” “也罢!” 诸葛亮抚扇淡笑,说道:“君子当宁静而豁达,刘君少有之君子,威公当宽心理事,勿要因此而恼。” “诺!” 杨仪低头而应,也不知他有没有将诸葛亮的话听进去。 诸葛亮稍微活动了下筋骨,则就继续回到堂中,俯首忙于案牍之间。 批复政令间,马谡趋步而来,奉上信件,说道:“禀丞相,江淮来信,霍督兵破下邳城,不日或将回师。” 诸葛亮将笔搁下,笑道:“霍督不愧兵略超群,破曹休、臧霸不足一月,竟已得下邳。下邳城克,东海、下邳二郡当可徐徐归制。” 马谡笑着脸,拱手说道:“下邳归建,距丞相梓乡琅琊仅一步之遥。离丞相归乡祭祖,当是不远矣!” “哈哈!” 诸葛亮摇头而笑,眼眸中不禁露出追忆之色。 说实话他对家乡没什么印象。三岁时,母亲章氏去世;八岁时,因父亲去世,跟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豫章。自他记事起,便仅记得因战乱之故,经常随叔父搬家。 如今脑海中,仅依稀记得父亲病逝前的模样。母亲相貌,则是因他岁数尚小,根本是不记得了,仅记住她喜穿红衣。倒是兄长诸葛瑾,偶尔会念叨几下,但也是不多。 “皇后殿下与糜君可知朐县归土否?”诸葛亮边拆书信,边问话。 “知矣!” 马谡说道:“谡路上遇见太子,殿下已知下邳兵克,东海复郡之消息。如太子告诉皇后殿下,想必糜君也知此事。” 糜竺与糜皇后非常关注徐淮战事的动静,他们深知此战如果能得胜,他们的家乡朐县得能光复。 彼时霍峻破曹休战报传来时,糜皇后则就与糜竺商量,如此战能克下邳,他们将在北伐后,携族人归乡祭祖。 敬奉祖先之基因,如姓氏般深刻融入华夏男女血脉当中,上至帝王,下及百姓每年都会祭祖。 刘备因侯爵不能设宗庙,则是将关羽抬到汉寿县公的位置,让关兴、关平得以为关羽及其关氏列祖建庙。 “等会将此消息告知张公及淮泗诸君,让众人与国同喜。”诸葛亮叮嘱道。 “诺!” 南汉国内的徐淮士人,可以说是北伐意愿最强的势力之一。纵是张昭这个带头大哥,亦是积极赞成霍峻经营江淮战略,帮助南汉团结吴地士人。 经营江淮的战略对南汉而言,一直是赔钱卖买,且投入几乎可以说是巨大。 马场、城池、移民、粮草、耕牛、甲兵等一系列军政相关项目,无法凭空而建设起来,几乎都是要从吴楚这边出人出钱负担。由于江淮毗邻吴越,负担江淮支出的重担,则就是落到吴越人头上。 实际上,经营江淮战略早期,江左民间不乏有微弱的声音,认为打江淮没什么必要,要北伐不如从襄樊出击。当然这些声音,还没传到朝廷上,就被张昭、步骘、顾雍、陆逊等人集体压下。 当然重要的是,吴越士人本身就是南汉的获利者之一,其中大批士人为刘备效力。有付出才有回报,他们尚能接受。 相比于经营江淮战略,从巴蜀北伐的方案,常遭蜀中士人的抨击。蜀道绵延千里,缺乏水道转运,战兵四、五万人出征,所配备的农夫至少有十万左右,其所影响的是几乎整个蜀中的百姓。 尤其是数次北伐无果,连续损兵折将,已让蜀中士人多有怨念。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