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9节 (第2/3页)
基初时,吏民附而未归心,国多sao乱。以温之见,不如暂合贼人之议,与民休养生息,观时制政,勤恤之德者,恩惠与民众。” “禀陛下!” 张昭咳嗽几声,说道:“先帝弃业驾崩,大汉西陲动荡。连年北伐虽多胜而少败,但岂无兵败之时?今曹丕既有意与我汉室互盟之意,不如与纳曹丕之言暂缓兵事,以为恢复国力,而后再图中原。” “张公之言有理!” “国有大丧,西陲动荡,不宜与曹丕生怨!” 或有南土官吏附和张昭的意见,提出自己见解说道。 别看大汉连年北伐,取得不少战果,但不少吴越籍贯的官吏,他们心中依旧倾向偏安。不是因为他们害怕曹魏,而是单纯觉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一目标太过遥远。 毕竟他们现在就过得挺好,已得到相应的利益,何必再积极进取中原? 而且即便他们倾向北伐,就一定能打下中原吗? 一旦战争开始,必定劳民伤财。若是兵败,其影响的范围将是十几万户的百姓生计,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利益。 且打下中原,大批中原士人涌入,他们就能分到一杯羹吗? 今在武汉立国,因南汉依仗他们,故而他们这群吴楚士人能占据高位,但换到洛阳、或长安,他们的政治利益岂不受到冲击。 今曹丕派人南下议和,表示愿与南汉和睦共处,与刘氏共分天下治理,不少南土籍贯的官吏已有所心动。即便不是求和派,但像张昭这种保守派的官吏不少。 毕竟不是所有人渴望发动战争,也不是所有人愿意追求未知的风险收益,更不是所有人希望复兴汉室。 复兴汉室,还与旧都,其实际上仅是政治口号,其能否有作用,需要看领导者是否能团结众人。 今领导者刘备去世,南汉朝廷虽然稳固下来,但其人心是否归附,需要打个问号! 当然有求和、保守派,亦有强硬派。 赵云持笏板起身,沉声说道:“陛下,大司马。国贼是为曹氏,曹cao杀后害帝,屠杀忠良。我大汉与其势不两立,岂能畏一时之难,而与贼约分天下?今当平西土,早图河南,还与旧都。” “今若应曹丕之所言,与其约分天下,则人心思安,卒欲卸甲耕作。而后欲再北伐中原,则恐终身无望。望陛下听纳贤言,不可善动。大司马、丞相明势善断,知其大弊。” 赵云所经之事太多了,他非常清楚一旦与曹魏签订南北分治的协议,今后欲起兵北伐就会困难重重。一旦将士们卸甲归乡,指望他们再与曹魏搏杀,怕大部分人都没这想法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不香吗? 何必再拾起武器,北伐曹魏? 而且赵云还提到一个关乎大汉致命性问题,即南汉与曹魏在政治上注定不能合一。 曹魏受东汉禅让,而南汉是因曹魏篡位而所建立起。一旦汉与魏正儿八经签订议和盟约,其就意味着南汉自身丧失了政权部分的合法性。 在赵云起身后,徐庶随之而起,拱手说道:“先帝终生力图北伐,今岂能因其亡,而与贼约分天下?” 顿了顿,徐庶看向张昭,说道:“张公忍退之语,虽有利眼下之形势,然从长远而观之,则当有损国体。且曹丕为何今遣使求盟,分治南北?此不正谓曹丕畏我军,故而与趁我国力弱之际,以为示好。” 张昭瞥了徐庶,淡淡说道:“昔高祖与项羽战于鸿沟,而后高祖反约袭之,方得天下。当下可从旧事,暂忍一时,而后起兵战之。两国相争,当攘内而后安外,不可争一时之急,而坏国家大事。” 见众人分说未定,刘禅看向霍、葛二人,问道:“不知大司马,丞相二公以为如何?” 诸葛亮起身出列,沉声说道:“陛下,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我汉室虽处南土,但袭承两汉之后,实为正统之国祚。贼盗窃神器,妄居中原,今岂能贪图偏安,而与敌约分天下!” “今国虽大丧,西土sao乱。但忠贞之士,不亡先帝之恩,忠奉国事。且南土粗安,纵不与曹氏约和,有大司马镇中枢,贼寇不足畏之。” 张昭紧蹙眉头,说道:“丞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今暂与曹氏议盟,而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