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61节 (第2/3页)
灭魏。 在最后尾声,霍峻则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汉之所以会消灭曹魏,不是因为季汉承两汉之后,也不是有上天保护,而是曹魏的德行不如季汉。 殷商之所以被周灭,因为崇拜鬼神,而背离百姓;汉之所以取代秦,是因秦朝虐民德薄;前汉为何亡,中汉为何兴,在于中汉德高前汉末世。今汉魏之间的情况,会如之前的朝代一样。 一千两三百字的文章,无生涩的词汇,言简意赅,粗知笔墨的儒生,还是平头百姓,几乎可以说毫无障碍的理解霍峻所阐述的内容。 当谯周念完《论汉》时,在场太学儒生无不静寂,而后爆发出热烈的惊叹声。 “大司马所书文章,虽言语浅薄,但内意深远,开我之顿悟!”士人恍然大悟,说道:“中汉当亡,季汉当兴。曹氏德薄,不足以统华夏,而唯我汉室能担统一天下之大任!” 相比那些被政治利益,以及被社会毒打的过的官吏,这些太学士人们更为热血,更拥有激情,也更为天真! 他们听惯了什么谶语、天命等假大空的话,而是渴望了解时局,希望建功立业。 今下霍峻尽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阐述南北之形势,让这些儒生明白时局,树立起复兴汉室,北伐中原的目标。而非简单的进学而后出仕,功成名就归乡里。 “允南以为大司马之文,何如?”或有士人问道。 谯周捋着短须而感慨,说道:“天下者,常言大司马有卫、霍之能,今时以文章观之,是为天下之智者,不仅善武韬,亦有大略。如天下能兴汉者,非大司马莫属!” “彩!” 有人读完霍峻的文章,而后再去读诸葛亮的《正论》,则多感乏味。文采语句精妙,且以楚汉比喻汉魏的前车故事,但过多强调汉的正统,而缺乏通过汉魏对比,让士人略有失望。 没办法,霍峻学承其师,其文章形式参考了《持久战》之文。坦诚之余,维护了汉室正统,从汉室兴亡,引申出汉室为什么能存在,以及魏为什么会消灭在。忽略了天命,着重解释国家兴衰问题。 士人们兴高采烈的互相讨论,而谯周则是偷偷收起文章。霍峻文章内容之深远,需要他仔细思考品味。 他非豪门子弟,而是普通的寒门。他幼年丧父,少与母亲、兄长生活,家境虽贫困,却热衷治学。大汉入主巴蜀,改革察举制之后,做题家的他轻轻松松通过考试,来到京师进学。 他在青少年时热衷读书,而后想着当上孝廉。但他来到京师之后,除了求学当官,却不知还有什么可追求,隐约间丧失了人生目标。 当他今时读了《论汉》大受鼓舞,中汉无能昏庸,应当亡国那是中汉的事,与他们季汉有什么关系。 他们季汉虽袭承两汉之后,但不是因袭承两汉而兴,而是因为季汉当兴。今魏不如汉,岂有魏兴汉衰,或是与虐魏约分天下之理? 第581章 炀帝挥鞭 六月,洛阳。 殿台内,曹丕与曹魏上卿坐而论道,商讨出兵路线及兵马。 “水贼受我军蒙蔽,妄想约分南北。今下之朕欲趁其不备,从洛阳起兵,率三军之师渡淮,直取合肥如何?” 曹丕指着江淮舆图,笑道:“贼善水而不善骑,围合肥引贼救援,而后以重骑陷阵,或能有所得。合肥若下,淮西无屏障,继合力联扫淮东郡县,则可全复江淮。” 刘晔迟疑少许,拱手说道:“陛下,合肥城郭虽小,但临近江水,是为贼淮西之重镇。我军南征合肥,贼必屯兵于巢湖,以为外援。外有援军之下,合肥久守,此当不利我军。” “且我军下淮西,而淮东是为贼屯蓄兵粮之所,恐敌寇会趁机逆淮水而上,截我军之粮。时贼援兵屯巢湖,而另遣水师从邗沟入淮,则我军有南北受击之危。” “朕遣夏侯尚出青徐之兵,取下邳、东海二地,莫能遏淮东贼寇逆淮而上?”曹丕皱着眉,问道。 “陛下,贼善舟舸,非以下邳、东海为基,而以郁洲为城。臣闻东海军民,闲时上岸耕作,战时乘船归岛。令夏侯将军南征二郡,恐会受阻淮北,而贼则以舟舸断淮,袭扰淮水粮道。”刘晔说道。 江淮分淮西、淮东,曹丕妄图用大军直接进攻合肥,而后令夏侯尚牵制淮东的兵马。等他破了合肥,继而与夏侯尚联手,横扫淮东诸县。 但可惜曹丕的想法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