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04节 (第2/3页)
过初步构思。在霍峻的计划中,先通过长时间作战,稳固南方。而后在与曹魏长期的作战中,逐步突破襄阳、寿春等据点。 待曹魏这些外围据点被突破,进入中原的道路被打通,抓住曹魏虚弱的机会,直接打穿河南,进而渡河灭魏。 费观甚是赞同,拱手说道:“江陵公之谋略,非观所能比。今听公战略决战之语,观焕然开朗,心中再无疑问!” “哈哈!” 张飞拍腿而笑,说道:“俺无异议,如仲邈、孔明之语,如能成功,则能一举灭魏。如不能成功,大不了之后继续北伐。俺随先帝颠沛流离,从涿郡到下邳,再从下邳到南阳,不知何谓不可成之事。” “张将军之语虽糙,但却合当下之形势。一伐不成,二伐便是!”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 李严捋着胡须,说道:“如举国北伐,军粮越千里供给大军,所需百姓不下二三十万。如此调度兵民,中枢当与各州刺史相互协调,相互调配,全力支援北伐方可。若粮运不到淮北,我军唯有撤军。” “粮草补给虽难,但并非无法解决。当下最艰难之事,在于统兵诸将身上,如何用兵,如何能击溃魏卒,夺取河南,当为关键之事!”潘浚说道。 “兵分三部,一兵出江汉,一兵出江淮,一兵出汉中。”霍峻说道:“江淮之兵由孤统率,江汉之兵可授葛相,巴蜀之事可交予陆骠骑!” 迟疑少许,霍峻说道:“可遣使至河套,邀轲比能统鲜卑之众南下,以牵制河北魏兵。” 与鲜卑联合,初由诸葛亮、刘禅提出,而后由霍峻同意。在霍峻眼里,鲜卑劫掠河北的事实不会因南汉同意与否而改变,不如灵活变通些,与鲜卑合作,先灭了曹魏,而后再着手解决鲜卑问题。 汉唐开国哪个不被游牧民族困扰,最终不都被他们解决。关西羌胡化,河套被鲜卑所占据,这注定是南汉之后要解决的问题。当下分清主次点矛盾,先解决主要矛盾,而后再解决次要矛盾。 “统兵之事,诸公无需多忧!” 诸葛亮抚扇而吟,说道:“当下亮忧虑之事,在于中原之山水。夏季水盛之时,舟舸载粮而进;冬季水衰之际,舟舸难以前进。如不能解决辎重补给之问题,恐北伐中原之事,将无从谈及!” “对啊!” 马良似乎想起什么,说道:“夏季尚能供给军粮,但深冬之时,纵邗沟亦会结冰。如以时间观之,唯三至五月可以用兵。一旦敌寇坚守城池,数月不克,淮北兵马恐将无粮可食!” “除非在夏时,尽可能将大军所需粮草辎重运至江淮。而后大司马北伐用兵时,从后方补给粮辎。”李严蹙眉而思,说道:“却不知淮北有多少百姓,可以被我军征调!” “徐州百姓稀少!” 霍峻毫不掩饰,说道:“魏为防我军用兵,必会迁百姓北上。沿途用兵,皆需以舟舸行于河水之中。故河水下降,粮草、冬裘皆难以抵达前线。” 说着,霍峻看了眼诸葛亮,缓缓说道:“欲解此难事,葛相以为可将都城东迁至秣陵。” “迁都秣陵?” 第632章 迁都金陵? “迁都秣陵?” 当霍峻向众人提出迁都秣陵时,除了提前知晓的徐庶外,余者神情各异。 “昔先帝纳大司马之言,为驾驭吴楚,遂以武汉为都。今复欲东迁,改旧时之制,恐难顺士民之心。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往周王东迁,而后衰微。” 潘浚微微蹙眉,说道:“今方初统南土,汉室绍兴,为伐举国伐中国,而捐弃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慌,士民惶恐,不知公之深意!” 在场者,不是中原人便是荆楚人士,盖因先入为主与临近荆楚等关系,他们对武汉作为南汉都城并不反对。 当下针对东迁秣陵的建议,即便秣陵地理环境比武汉强,众人亦难以接受。在他们眼中,秣陵虽好,却不如武汉离得近。 费观迟疑少许,说道:“禀大司马,今为伐中原而东迁,然若北伐失利,时以秣陵为都,恐有所不便,亦恐乱南土之旧制,日后中枢将何以御荆、江州乎?” 顿了顿,费观说道:“公欲于两年之后倾出兵马,然当下东迁秣陵,恐会因朝纲变动而空废时间,不利整军备战。今不如暂罢迁都之议,遣天使至秣陵督办粮辎。” 霍峻深知劝众人迁都不易,缓和语气,说道:“今之形势与往昔之势不同,旧时先帝初统吴楚,不以武汉为都,将何以治扬、荆二州!” “当下荆、扬合一,西土臣服,江淮初兴。为北伐中原之议,重定都城,当是长远之见。然虽是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