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2节 (第3/3页)
来“清君侧”这种起兵口号就十分牵强,遇到性情淡薄的皇帝,完全可以一刀宰了叛军作为口号的臣子,然后让叛军师出无名。 朱棣喊出“清君侧”口号后,朱允炆毫无动静,这才让他们二人稍微安心了些。 眼下朱棣又写信给皇帝,给出诸多承诺来要求他交出自己二人,这如何让他们能安下心来。 “二位先生放心,朕必不会受制于燕逆,朕要二位先生看着燕逆败亡,好为朕继续治理朝政。” 朱允炆笑着安抚了二人,这让二人舒缓了一口气:“臣谢陛下隆恩……” “谢恩倒不必,眼下朕最在意的是叛军何时能够剿灭,地方上的诸藩,是否会有异动?” 朱允炆询问他最关心的问题,毕竟眼下还有九位藩王没有异动,其中包括了距离北平很近的宁王、谷王和辽王。 “陛下请放心,朝廷实力雄厚,不过折损房昭一部兵马,诸藩并不敢起兵谋逆,那燕庶人敢于起兵,也是见渤海庶人拉出了数万大军南下才敢如此。” “类于楚王、蜀王、秦王、庆王、晋王等人,手中仅有三护卫,且有都司兵马监督,自然不敢起兵。” “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宁王、谷王与辽王三人。” “其中特别是宁王与辽王,眼下辽西仅有两万官兵,其中有一万五千人还是辽王的护卫兵,若是辽王响应燕庶人与渤海庶人,那大宁便彻底被包围,而宁王一旦尾随响应,燕逆手中可用之兵恐怕不下十万。” “当下,陛下最先要做的便是召宁王、谷王与辽王进京。” 齐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朱允炆听后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因此颔首吩咐一旁的司礼监李权拟旨。 解决了这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朱允炆便让三人离去了,与之一同出宫的,还有那份召辽王、宁王、谷王三人入京的旨意。 第232章 得辽望宁 “殿下!殿下!”六月初,沈阳城外的营盘里,背着一条大鱼的徐晟咋咋呼呼的跑进了朱高煦的营帐内。 “怎么?来炫耀你的鱼?” 正在撰写教材的朱高煦抬头看见了徐晟背后那条几乎三尺长的大鱼,饶有兴致的反问。 “啊?”经他提醒,徐晟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将背上的鱼放到了帐内的一张矮桌上,然后才高兴道:“殿下,辽阳与海州先后投降,末将估计盖州也快了!” 徐晟带来了好消息,朱高煦倒不觉得奇怪,直接询问:“是不是看到了吴高撤兵一路向南,不曾解围才投降的?” “对!您猜对了,那吴高一路都未停留,直接往金州奔去了。”徐晟拍手叫好,朱高煦也不感到奇怪。 北平一旦起兵,那辽东的陆上命脉就被切断,而金州这条最大的海上命脉若是也被切断,那九连城的海路也将断绝,只有辽西的宁远可走。 可问题在于,这个时代的许多辽东港口都位于浅滩处,后世的许多优良港口还未冲刷出来,因此宁远码头根本无法容纳大量船只进出。 用它来保障辽西还没问题,想要帮辽东三十几万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吴高会着急南下,而海、盖二州的粮食早就被吴高调走,吴高本以为等金州粮食运抵可以补给二州,却不想金州被朱高煦截胡。 现在海盖二州城中无粮,又见吴高没有营救,自然只剩下了投降这一条路可走。 唯一让朱高煦感到惊喜的,是粮草充沛的辽阳也投降了。 “辽阳是如何投降的?” 朱高煦询问一声,徐晟也咧着嘴笑道:“周定的弟弟周规杀了辽阳指挥使,带着本部千户给孟章开了城门,那海州与辽阳的《鱼鳞图册》,估计很快就会送到这里了。” “倒是意外之喜。”朱高煦虽感到惊喜,倒也没有像徐晟这样激动。 毕竟在他看来,辽阳一旦被围,投降只是早晚罢了,因为吴高这一去,便再也回不来了。 吴高一走,就是自己举大军拿下辽东的最好时机。 “沈阳城有异动吗?” 朱高煦低头编撰教材,询问着沈阳情况,徐晟却摇摇头:“那耿瓛一直在城内守城,近来巡哨的弟兄们常听到城内有打砸声,恐怕是柴薪不足,已经到了推屋拆木的地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