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55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52节 (第3/3页)

斯塔夫·埃菲尔。

    埃菲尔作为土木建筑师,虽然不懂空气动力学,但是他会建造风洞啊!

    而且埃菲尔测量了机翼上详细的压力分布,这些数据成了分析空气动力学的第一手资料。

    贝尔翻了几页,然后说:“你的数理能力每次都让我非常惊叹,这些复杂的计算就已经难倒太多人。”

    他依然不知道李谕有神奇计算器,在分析数据方面,李谕领先其他人太多太多。

    特斯拉则问道:“你看得懂法文的数据?”

    目前德国科技最强,英法紧随其后,三国文字不同,很多信息并不能及时同步。

    相当多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在德国或者法国先搞出来,一两年后才翻译成英文。

    而英文资料即便不翻译,大部分德国和法国研究者也能看懂。

    也就是说现在仅仅懂英文是不够的。

    李谕说:“数据自然看得懂,法文虽说不太明白,但我夫人的法文水平相当不错,能帮我翻译。”

    伊士曼笑道:“太方便了!”

    李谕乐道:“这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贝尔翻完演算稿后说:“根据后面的力学分析看,你认为硬壳式机身更好?”

    “是的,”李谕说,“从达·芬奇最先设计出薄翼剖面开始,偏纯机械学的设计模式就一直统治飞机设计。但如果多做风洞试验,就可以发现硬壳式设计下的流线型机身更符合空气动力学要求。”

    冯如说:“但这样僵硬的结构,不就脱离了鸟类翅膀轻盈灵动的原理?”

    “你说的就是问题所在,”李谕道,“鸟是鸟,飞机是飞机,完全是两码事,不能参照鸟类的特点来造飞机,前人已经在鸟翼机上失败太多次。而且硬壳式机身拥有更轻的重量、更高的强度,优点很明显。”

    贝尔思索了一会儿说:“但这么做会大幅提升成本,而且一旦受到损伤将难以修复。”

    李谕叹道:“这就是材料学的问题了,我看好一种新材料,不过应用到飞机上不知道什么时候。”

    “您指的是硬铝?”冯如问。

    李谕点点头,然后安慰说:“即便用不上金属,只是使用木材拼接,也能达到一定效果。”

    冯如相信李谕的判断:“咱们就用您的结构做。”

    “飞机制造不是太难的事,”李谕说,“我想你更应该快点把那台教练机组装好,好让我赶紧考下来飞行执照!”

    第五百四十三章 科学社

    吃饭期间,上海电报局局长袁长坤不时来找李谕敬酒,似乎是套近乎,还坚持要给李谕的住宅及大同大学免去电话费和电报费。

    住宅倒是无所谓,但大学这种机构发电报打电话蛮多的,每个月的电话费和电报费都不少。

    吃完饭后,芮恩施建议大家去听一下中国戏剧。

    贝尔此前在万国博览会听过一次,但当时的临时舞台比较简陋,也没有很好的氛围,如今到了上海,乐得去听个原汁原味的。

    芮恩施说:“我坐火车时,北京一位当红年轻演员一同来到了上海,他的演出不容错过。”

    李谕问道:“梅兰芳?”

    芮恩施说:“是的,他现在北京火得真是不像样子。”

    老美对中国戏剧相当热衷,其他几人当即决定一同前去。

    京剧进入上海相对晚一些,在此之前,上海的戏曲演出活动主要在筑有戏台的神庙和会馆,或者在茶楼、茶馆里搭板为台。

    到了咸丰年间,由于战乱的缘故,各地群众及戏曲艺人大批南下,场地狭窄、设备简陋的茶楼戏棚无法满足需要,上海瞬间涌现出一批真正的戏园和戏馆,比如“满庭芳”“丹桂”等知名的。

    京剧一经传入便迅速风靡上海滩,上海人起初称之为“京班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