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们有资格浪! (第4/5页)
实,日本的原装进口车确实是扎实,那么大的产能,能控制在那个精细水平,除了成本代价,也和日本整体工业水准密切相关。 华腾汽车目前真的做不到,但要是在国内和东盟市场,包括在南美市场一比拼,大家差距就不存在了。 中国制造业的本质就是降低一部分标准,同时也大幅降低了价格和成本,过去要用五轴加工的,要用进口刀具加工的配件,现在换个三轴车床,本土刀具也能加工。 过去呢,你要用104标号的铜合金,在国内,85标号也能用,成本是前面的零头,做粗点不就行了。 最重要的,对工人要求也低啊,生产速度更快。 千言万语一句话,日系在国内也学坏了,有时候还特别坏,85标号也不加粗,反正中国人傻,东盟的消费者更傻,在美国,在欧洲,日系是绝对不敢这么干的。 对华腾汽车来说,这就是市场机遇啊。 说到底,华腾汽车是本土企业,在这个体系上生长的,玩的更精,大部分车型都是在本土设计的,完全适应这个体系,通过设计将这个体系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将缺陷压缩到最低,就靠这一手弄死了韩系。 徐腾当然不会说,日系为了适应中国制造体系,这些年也只能将质量标准玩的很低,他只会说,日系车在国内和美国市场、日本本土市场差距是很大的。 因为前者是客观的大形势,必须只能这么做,后者则是主观上的态度问题,就是日本人的轻蔑。 舆论战嘛,不就这么打嘛。 中国制造有中国制造的优势,你只要适应这个体系,扬长避短,你可以造的既便宜,又耐用,这就和80年代的国产货一样,一台国产大厂的电风扇用个二十年都没毛病。 对华腾汽车而言,便宜、耐用、时尚,这是三大杀手锏,各种高科技的零件系统拼命往里塞,整合出各种酷炫新车型,专门吊打设计保守的日系。 别觉得这一招很低级,国内就吃这一套。 日系的设计为什么保守,你去看看丰田的设计团队平均年龄多大就知道了,这基本就不是丰田自身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除非它放弃终身聘用制。 质量大不如前,设计保守。 这就是华腾汽车在日系这个对手身上能抓到的两大毛病。 今天这个会议开的比较长,徐腾和华腾汽车的所有高级合伙人都交流了一番,基本要将这两年的事情都吩咐清楚,另外也要谈一谈斯堪尼亚汽车的问题。 按照道理,斯堪尼亚汽车公司的销售体系很小,还不如奥迪的规模,徐腾原先预估整合难度不大,现在看来,他还是有点浪了。 按照现在的僵持局面,徐腾最初的那些预计和目标,除了技术领域的吸收外,基本没啥可行性了。 “就这样吧,不用强行推动整合,支持斯堪尼亚公司制定的计划,但既然不能完全整合,我们就不能以他们的计划为主,还是要专注华腾卡车和客车的业务。”徐腾立即做出决策,放弃他原先的预想和目标,省得浪费时间。 他也要给这件事做一个定语和结论,“虽说只相当于是一个技术联盟和财务投资者,对我们而言,这笔投资就亏了,但总好过在内部反复纠葛,不断浪费时间。” 为了并购斯堪尼亚汽车公司,吸收这个品牌,华银财团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在并购之前,双方的谈判过程一直是很融洽的,相比被大众和直接的竞争对手德国man集团控股,斯堪尼亚汽车公司也更愿意进入华腾汽车、宝马和福特组建的宝福华汽车联盟。 在并购之后,除了华腾汽车集团和斯堪尼亚公司内部的新问题,与斯堪尼亚公司的工会、地方政府之间也出现了很多奇怪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徐腾感觉不太好,预计可能要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消化斯堪尼亚公司……这倒是很正常,别说是海外收购,国内收购也经常是这样的局面。 问题在于,别说是二十年,就是十年,黄花菜也都凉了。 这件事还真是诡异,徐腾最初以为完全整合斯堪尼亚公司的难度很小,完全整合奥迪公司的难度很大,结果没想到,实际的情况完全相反。 “我们的目标啊,永远是要做全球最优质的汽车集团,无论是技术,还是口碑,无论是销量,还是市值,我们都要做到全球第一。”徐腾必须要在这一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