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七章:统一中州的国策!大魏国策显! (第2/7页)
策论被许清宵写出。 时间也一点一点过去。 转眼之间,过去了三日。 大魏异族国七成都认命了,国君纷纷赶往大魏,各国文武百官也回家准备后事,也有人跑,但跑的下场更惨,直接被内部解决了。 大魏的命令摆在那里,谁跑一起死,连和谈的机会都没有了。 牺牲一小部分人,换来大部分人的生存,只要正常人都知道怎么选择。 其实说来说去还不就是一句话,战败了嘛。 要是赢了,死的就是大魏百官,现在是输了,成王败寇的道理,到了那个层次基本上都懂。 哭也好闹也好,但结果没有任何改变。 有点骨气的国君,以身殉国,为了保全百姓,倒也落了个好名声,没有骨气的国君,乞降求命,各种要求都愿意答应,恨不得把国家送给大魏。 但这种乞求,还没送到大魏就被打回来了。 许清宵的意思和态度很直接,到了这一步,杀的意义,是为了震慑,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惩罚,不会有人畏惧的大魏的。 这些国君害怕,不是害怕大魏,而是面对死亡的恐惧罢了。 许清宵不算什么心狠手辣,而是大趋势的意识形态。 还是那句话,如果这一战是大魏输了,那么死的就是许清宵,是女帝,是大魏百官了。 就好比北伐失利后,可曾见过谁帮助大魏?如果不是许清宵来了,大魏只会越来越颓废,一旦等到一品武者寿终。 那么大魏的末日就来了。 所以,杀,是为了不杀!为后世而不杀。 但这种行为,在读书人眼中,却成为了不仁道,各地的弹劾声骂声也是一片又一片,只是现在的许清宵,如日中天。 各地读书人虽然骂,天下读书人虽然怒,可丝毫影响不到许清宵,缺少组织和领头人,让这帮读书人有气无地撒。 还有剩下三成的异族国,拒绝了这条款,他们想要殊死一搏,想要反抗,不愿意接受这种条款。 这个消息传到大魏时,兵部根本就没有让大魏军上场,直接让周围的异族国出手,条件也很简单,阳谋阴谋一起来。 那个异族国敢闹事,其皇子大义灭亲,或者是亲王皇室,甚至是老百姓都可以,谁灭了,谁当家做主,以后听大魏的就好。 这是阳谋,无解的阳谋。 而阴谋也很简单,周围国家,谁灭了这帮人,谁就可以获得对方的领土。 也是无解的阴谋,知道大魏是什么心思,不费一兵一卒,让异族国自己打去,消耗的也是异族国兵力,而对大魏来说,异族国谁当家都无所谓。 反正都得朝贡三成给大魏,十大条款也必须要答应,仅此而已。 的确,当诏令下达之后,异族国开始内斗了,各路兴兵讨伐逆贼,这些嚷嚷着要造反的异族国,连喊都没喊几天,就被灭了。 有些异族国更惨,有皇子大义灭亲,其余皇子也加入了内斗当中,旁边异族国一看,有机可乘,又开始兴兵了。 这种情况持续了七日,最终被大魏叫停。 大魏不需要他们太过于内耗,倒不是怕他们没有自保能力,而是战争牺牲的一定是百姓。 而这些百姓是大魏未来崛起的根基,哪怕是异族百姓。 大魏叫停,异族国也纷纷住手了,现在对于异族过来说,大魏就是爹,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 而经过这趟,所有异族国彻底老实了,不老实的也已经没了。 唯一要说的就是一个地方,司龙国。 司龙王自刎了,到了他这个程度,不管跑到任何地方,都没有用的,不过司龙国上下都知道,这件事情主要是他们带头的,国君死完全不够,文武百官死也不够,大魏的想法很简单。 司龙一族上上下下全部得死,除了百姓之外,皇室株连九族,这是司龙国的下场。 所以司龙族皇室一脉,逃到了蛮族之地,根据情报所说,蛮族也在犹豫是否接纳,可最终不知道什么原因,蛮族选择了接纳。 毕竟只是司龙国的一些皇室贵族,主要人已经自刎死了,但即便是如此,大魏也警告了蛮族一番,同时让周围国家占领了司龙国,一起蚕食司龙国。 大魏也拿到了相应的好处。 这个节骨眼上,没必要与蛮族再兴征战了,大魏已经得到了所有东西,也不怕司龙国皇室能做什么。 现在大魏要做的事情,就是彻底结束这场战争,然后开始回去发展国家,不可能因为一个司龙国,而耽误前进的步伐。 【武昌元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