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章:九品金莲,真佛古经,诸法无常,九重佛轮 (第6/7页)
,人间是极乐,是因为你看不到人世间的悲苦,你被权力蒙蔽了双眼,你被世俗遮掩住了智慧。” “人世间,是苦海,世人都在苦海之中挣扎,极乐世界是彼岸,rou身囚禁住世人的佛心。” “唯独脱离了rou身,明白了智慧,才能正觉,踏上彼岸之桥,入极乐世界,抵达彼岸。” 慧觉神僧给予回答,这是佛门根本,也就是最著名的苦海说。 倘若这个被推翻的话,就等同于是推翻佛门一切之根本。 自古以来,有不少人尝试推翻佛门根本,但皆然都失败了,这个理论佛门是经过无数年的推敲,自我圆补,形成真正的无解之题。 故此,慧觉神僧不认为许清宵能推翻佛本之说。 第四场辩法,佛门也总算是扳回一局了。 不仅仅是佛门弟子如此想到,实际上各方关注的势力,也已经认定,许清宵这次辩法只怕要输。 人世间是苦海。 不仅仅是佛门是这般想的,仙门的道理也是这般。 只不过,佛门是苦海,仙门是红尘。 脱离苦海,脱离红尘,才可得道。 许清宵却说人世间是极乐,完全就是违背两者道理。 可就在此时。 许清宵的声音响起了。 “世间为苦海红尘,抵达彼岸,超脱自我,享人间极乐。” “可何为极乐?无七情六欲为极乐?无忧无虑为极乐?佛祖诵经为极乐?” “天地之间,阴阳共济,有阳才有阴,若无悲怎知乐?若无情怎知苦?若无爱怎能知悦?” “世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炽盛。” “此为苦海红尘,可却明悟,八苦为乐,便为极乐,彼岸在脚下。” 许清宵开口,他并不认为无忧无虑便是极乐,石头也无忧无虑,无有情感,这是乐吗? 人没有七情六欲,还是人吗? 超脱一切,没有了人性,这是佛,不是乐,这种存在是削减世人烦恼。 佛不需要太多。 佛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信仰,佛为世人扫去烦恼,并不是让世人全部化佛。 那样的话,这世间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只是此话一说。 慧觉神僧笑了,望着许清宵道。 “如若按照许施主之言,八苦为八乐,人间既极乐,脚下既彼岸,如何做到?” 慧觉神僧开口。 许清宵说的这个理论没问题,实际上也有人提出过这个理论。 没有七情六欲,还算是什么极乐? 可问题是,提出问题,你要解决问题啊。 不能说提出来就行? 你说七情六欲是快乐的,这个没问题,可八苦你怎么解决? 生老病死,你无法解决。 佛门极乐世界,可以解决,只是你不能有七情六欲。 有失必有得。 也符合天理。 如此,慧觉神僧算是拿捏死了许清宵。 许清宵提出这个问题,他并不在乎,说出这个道理,他也不觉得什么。 解决问题,才是辩法的核心。 你自己都解决不了,那你说什么?佛门有解决之法,有超脱之法。 所以这次辩法,无论如何,他都能赢。 可就在此时。 许清宵沉默了。 他望着天穹,思索着一些事情。 人生有八苦。 一苦为生苦。 世间是苦海,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的本源便是活着,所以当人出生时,便是嚎啕大哭,而不是喜悦。 二苦为老苦。 所有的美好,逐渐凋零,一切的一切,终将会老去,每一天都在变老,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又是新生。 三苦为病苦。 病痛折磨,苦不堪言。 四苦为死苦。 死亡不会带来痛苦,但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胜过痛苦。 试问一下,夜深人静时有没有想过,死后的世界是如何? 若有阴曹地府,是一件好事,可若是没有阴曹地府,没有轮回之说,你死后,一切的一切彻底消失,这种还算是好的。 倘若你死后,你的意识还在,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无法与任何人言论,只有意识长存无数年,这才是真正的恐惧。 爱别离之苦,求不得之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这些苦,汇聚如海洋,让人不断挣扎。 八苦之下,众生哀嚎。 如何破解? 佛门给出的答案,是极乐世界,抵达彼岸。 忘却一切烦恼。 忘却一切事物。 没有了七情六欲,没有了人性,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将空洞。 就如同一块亘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