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节 (第1/2页)
小姜走过去打开保温桶的龙头,放了一碗茶,喝了一大口,坐下问:“你姐夫也会修机器。” “他是南通港码头的机修班长,干这个比我在行。”韩渝拿起废棉纱擦擦手,也端起茶缸喝了一口水。 “从南通过来要几个小时?” “中午我给他打电话,他说坐港务局的交通船过来。走水路快,最多一个小时。” “南通港务局有船来白龙港?” “当然了,码头上的那些职工有很多住在南通。” 小姜对江上的事不了解,对码头也不是很感兴趣,好奇问起沿江派出所今天抓人的事,韩渝只能挑能说的说。 正聊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人骑着自行车过来找吴老板。 韩渝以为又是来找吴老板帮着说情的,结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人家是跑船的个体户,是在吴老板这儿造船的客户,小姜焊了半天的船就是人家的。 花那么多钱,人家要来看进度,看质量。 就在吴老板陪人家去河滩上参观时,小姜冷不丁来了句:“这个张老板见风就是雨,明明有一条三十五吨的水泥船,还是条新船,不知道从哪儿听说国家可能会不让水泥船在江上跑,就借贷款来造铁船。”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韩渝脑海里突然冒出股熟悉的“错觉”,又产生了一系列联想: 交通部门突然不让水泥船再搞水运,父亲整个人都懵了,母亲泪流满面,哥哥嫂子急得团团转…… 家里的两条船买了没几年,一条连机器在内花了四万一,一条是借贷款买的,花了四万五。 既是谋生工具,也是家,甚至是命! 可政策变化太快,说不让跑就不让跑。 之前借的钱没还完,不得不把两条花大钱买的水泥挂桨船,以极低的价格卖掉。再求航运公司的领导帮忙去银行贷款,买一条五十吨的铁船。 债台高筑,四个人挤在一条船上,要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跑七八年才能把贷款还完…… “咸鱼,咸鱼,想什么呢。” “哦,没想什么。” 韩渝缓过神,低声问:“今年船厂生意好不好,这段时间接了几条船。” 小姜放下茶碗,笑道:“今年生意还行,算上正在造的这条,已经接了六条。吴经理要是能买到钢材,还能再接几条。” “来造船的老板,以前用的都是水泥船?” “差不多,现在好多船老板换船。” 小姜以为他不懂,又解释道:“以前船造好了请交通局的人来看看就能办证,现在不行了,现在要去什么船舶检验的地方检验,听说新造的水泥船已经办不到证了。” 旧水泥船可以接着跑,新造的水泥船办不到证,这说明禁止水泥船跑运输是早晚的事。 现在把水泥船卖掉,还能卖点钱。等国家禁止水泥船从事水上运输,到时候就不值钱了。 韩渝觉意识到父母和哥哥嫂子应该早做准备,沉默了片刻,若无其事地问:“你表哥呢。” “去闸口收粮了,应该马上过来。” 小姜站起来看看北边的小闸口,担心吴老板以为他偷懒,拿上电焊面罩跑河滩去继续干活。 黄江生收新米和鸡蛋,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收,而是跟收废品似的在闸口那儿设了个收购点。 附近的老头老太太都知道他,想把家里鸡生的蛋换点钱,就用篮子装上提闸口去卖给他。 至于新米,附近群众自己用船运过来,远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小粮贩帮着收。 小粮贩大多是本地人。 做这买卖不需要本钱,只要跟有余粮的群众说好价格,把稻子称好用船运到闸口,卖给黄江生拿到钱,再把粮款送给卖粮的群众,他们赚点辛苦钱。 闸口西边的坡底下有一排旧房子,黄江生用很少的钱从村里租下来,买了一台电动碾米机,把稻子机成米装袋搭顺风船运上海去卖,把剩下来的糠卖给村里人养猪。 他不扣秤,态度好,给的价格公道,并且给现钱! 附近群众都喜欢把交完公粮之后的余粮卖给他,不想当作议价粮卖给粮站,确切地说不想看粮站那些人的臭脸。 因为这个,四厂粮站知道之后不止一次举报过他,但人民日报都说这不算投机倒把,最后好像不了了之了。 跑船那么辛苦、那么危险,又不怎么赚钱,韩渝正寻思着父母和哥哥嫂子不一定非要跑船,完全可以像黄江生这样做买卖,黄江生拿着一叠报纸哼着小调回来了。 吴老板送走来工程进度的船老板,笑看着黄江生问:“黄老板,又读书看报。” “从村办公室拿的,他们又不看,我拿回来打发时间。” “今天有什么新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