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14/26页)
,才办得了这件事。” “预备到哪里去找?” “我师父在沧州,路太远了。我有个师兄弟在济南府开镖局子,我到他那里去搬救兵,十天以后一定回来。” “好!”朱才跪下磕头,“我家老爷和小姐的两条命,都在杨师父你身上。” “言重,言重!这也是为我们老东家报仇申冤,分所当为。”杨大壮把朱才扶了起来,又郑重叮嘱,“这事千万要隐秘,走漏不得半点风声,就你我两人悄悄办事,连我家二先生那里都不必说起。” 想想也是,这件事说穿了骇人听闻,不管如何谨慎小心,言谈神色间一定会有所泄露,而卫虎的耳目众多,只要起了疑心,一定会下毒手灭口——如果青荷还在人世,这一来就非死不可了。 为此,朱才连在他家主母面前,都瞒着这个消息。他只是一个人去秘密行事,打听到那天遇着张瘸子的地方,正是卫虎的老家,心里便想,青荷如果未死,一定被藏在那里,能够想办法救出她来。至少打听到一个生死存亡的确实信息,一团乱结才有个下手整理之处。 想到自家小姐,平日机警沉着,强似男儿,朱才仿佛瞽者摸着了一支明杖,顿时信心大增,茫茫前路,不足为畏了。 于是,他扮成乞儿,扮成行商,扮成拾荒的,每天只是在卫家左右前后打转。一天、二天、三天……到了第八天,有了动静,卫家墙外码头的那条船,忽然把竹篷张了起来,不但张篷,而且遮得极密,同时也下了行李,看样子是要行远路。 朱才心里在想,天气这么热,若是官客,不必把船篷遮得如此密不通风,可见坐船的必是年轻堂客。卫虎家有何女眷,用得着如此?就算有小媳妇、大姑娘,而以卫家的身份来说,也不是什么娇贵得不可以让人看一眼的,关防何用这么样严密? 就这样一层层往深里去想,终于料透了将要出现的人物,必是卫虎要把青荷挪到别处。如果猜想不错,多半是在黄昏下船,连夜开行,才能遮人耳目。为今之计,不管船是往南往北,只有跟定了它再说。 转定了这个念头,朱才抑制着难以言喻的兴奋,立即回城,不找朱大文,却去拜访陈继成,两人密谈,细说根由。 “原来杨师父说有要紧事到济南府,是这件要紧事!可惜他不在这里。不过也不要紧。”陈继成定定神说,“事情要做得周密,我们来好好商量一个办法。” 好在陈家有许多自己运米的船,当时召集干练伙计,说了卫家那条船的特征,分遣米船,到各处河港关口监视,只要遇着了,便盯住不放。 第二步是派出机警得力的小伙子,到卫家附近去打听,看船一开动是往南往北,再集中全力去追踪。 “追到了便怎么?”陈继成问道,“是一直盯着,看清了地头再说,还是出了宿迁县界就动手?” 这一问,朱才不便回答。因为盯住监视,说起来各人走各人的路,并不犯法;如果动手抢人,非同小可,处置不善,惹出另一场官司,岂不害了陈家。 “这要看二老爷的意思了。”朱才想了想说,“我家小姐是府上的少奶奶,二老爷说怎么便是怎么。” 点出青荷的身份,便是提醒陈家,这不仅是朱家的祸福,也是陈家切身的利害。陈继成觉得他的话很有分量,慨然答道:“只要一出宿迁县界,就不必再怕卫虎,我们动手把事情掀开来!” 于是陈继成坐镇大生粮行,朱才仍旧到卫家附近去打听消息。由于水路上已有大生的米船在守着,不怕错失。所以朱才只需遥遥监视,但心里不免焦急,唯恐所料落空;又怕青荷沉不住气,相见之下,只要喊出声来,事机便即败露,后果将无从想象。 心里七上八下,不断转着这些念头,直到晚鸦噪林、夕阳下山,方在忧疑何以未见动静时,突然发觉卫家的边门启开,有人走了出来。朱才又惊又喜,毫不迟疑地挑了一副拾荒的筐笼,手持一把竹夹,低着头疾行向前。 头虽低着,眼角却始终扫他卫家边门,先出来的是三名挺胸凸肚的壮汉,接着出来一名仆妇——这就料中了一半,必有女眷上船。果然不错,又一名仆妇搀扶着她的“女主人”出门,她似乎正在害着病,头上蒙着帕子,面目虽不可见,但朱才是从襁褓中看着青荷长大的,一认身材、脚步,便知不错。 因为她头上蒙着帕子,朱才不怕她发现自己,便放心大胆地装着捡拾破烂,把担子隔河停下,一面使竹夹东找西翻,一面不断窥探动静。而就在青荷踏上跳板的那一刻,朱才发现她的姿态很特别,一只左手远远伸了开来,仿佛跳板不稳,必须这样子才能稳住身子,慢慢走上船。但伸出来的那只手,食指和拇指缩起,另外三指箕张,明明白白是一个“三”的手势。 这到底有何意呢,还是无意?朱才实在无法确定。不过,只转眼的工夫,就无须再费心思去猜——正在青荷踏上船头的刹那,突然见她把帕子一扯,飞快地看了朱才一眼。他确确实实感到视线曾经相接,几乎失声喊了出来,等定神再看时,人已经进舱了。 朱才的心乱得很,一种无可形容的兴奋和惊奇,把他搞得头昏脑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